来源:搜狐教育 更新时间:2016-08-04 15:05:50 围观:3297
从选课到选考,在选择中寻找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是我省教育改革贯穿的主线。新的制度设计,使得一些老办法不能适应,需要积极探索,形成新的办法。如何在新高考背景下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完善班级管理?怎样增强学生理性选择能力、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以下这6所高中的经验,或许能对我们有所启发。
杭州绿城育华学校——“考改”倒逼“课改”
对于学校,我们一直有比较明确的定位,即“办一所不一样的学校”。2012年,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学校的探索和实践找到了逻辑原点和发展方向——“为什么做”和“向哪里走”。2014年启动的新高考制度改革,又倒逼学校加快“课改”。
根据安排,高一年级同时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体育、艺术、生涯以及各类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除了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艺术、生涯课程要求所有学生必选之外,高一每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这7门课程里选择其中5门进行学习,另外再从学校提供的职业技能类和兴趣特长类的选修课中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
高一年级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这7门课程都只开设学考班,高二年级同时开设学考班和选考班。学生到了高二都会从已选的5门课程中确定其中3门作为自己的选考科目,然后会把高一已选的5门课程中的另2门非选考科目进行学考,并结束这些课程,再根据自己的选课情况选上高一没学过的2门课程进行学考班学习,已选的3门选考课程进行选考班学习。
我们认为,本次课改必然是一次全方位的变革,所以学校用了很长的时间来讨论课改所涉及的边界,哪些先动,哪些后动。最终,学校确定课程体系设计突出个性化和开放性,教育教学以选课走班的形态展开、必修选修彼此交融嵌合;以学科教室为基本场地,场地管理与建设从年级过渡到学科;教材课辅体现高度校本化;学生管理突出导师辅导下的自主管理模式;学生评价借助于网络办公平台,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和促进作用,降低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教师评价采用档案袋管理,强调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等。
2014年进校的高中生是本次课改的首批受益者,他们的自我管控和学习能力得到加强,自我规划能力得以提高。虽然高中学习依旧紧张,但学自身感兴趣的,疲劳度却大为降低。另外,以往家长只关注孩子考试考多少名,考多少分,而现在,更多的家长把对孩子单纯分数的关心,转移到孩子以后的发展方向、孩子自身的兴趣等方面。家长的教育观、成才观,有了显著的提高。
浙师大附中——认真筹谋选课走班
选课走班模式体现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标理念。选课走班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保障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为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承认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各得其所,共同发展。分类分层教学为营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但如何管理教学班也是学校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
我们稳步推进必修选修相融合的“全科全员选课走班”改革,目前基本形成了富有特色的“234”分层分类选课走班模式。“2”是行政班和教学班两个教育教学单元并存,行政班三年保持不变,教学班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不同选择形成不同组合。“3”是必修课按“专业分类,水平分层”的A,B,C三层施教。“4”是分层分类教学在高中三年的各学段分成“4”个阶段推进。
选课走班制使任课教师的组成多元化,进而导致教育监管人之间沟通不畅的局面。在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状况下,我们对学生实行双岗管理,即行政班班主任与教学班班主任协同管理。确立任课教师是教学班中教学、纪律、财物、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任课教师担任几个班级的教学,就相应担任几个班级的教学班班主任。
选课走班会给学校的选课、排课等带来技术难题。行政班班主任、教学班学科教师、导师以及学校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记录和信息交互变得非常复杂。基于这些情况,我们探索利用网络技术管理平台,实现学生选课信息的采集、学校智能化的排课、学习成绩的精准记录,利用记录数据进行个性化分析,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选课走班后,行政班班级管理功能弱化,所以学校着力构建由行政班(精神的家园)、教学班(学习的学园)、自治共同体(成长的乐园)以及导师制构成的“三园一导”育人体系。其中,自治共同体是更为广域的育人平台,组织相对松散灵活,成员数量大小无定,更多地仰赖于学生的伙伴互助、团队(包括社团)合作,自我负责,自主发展。另外,学校成立成长导师团队,每位导师与5~15名数量不等的学生组成高中三年稳定的伙伴关系,导师对学生进行点对点的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和生活指导。
台州一中——推进选修课“融合”
近两年来,学校依据深化课程改革和适应高考招生改革的精神,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多元选择和自主发展、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探索契合高考改革的教学管理模式和课堂教学方式。
我们严格按照规定,开足开齐必修课程和专题课,在高一年级设置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8门学考科目,保证并开不超过8门,严格控制每周课堂教学时间不超过26小时。高二年级开始开设生物、信息和通用技术科目,在保证每位学生每科目均能参加两次学考和选考的机会和学科模块修习课时足够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了生物、政治、技术的周课时。高三年级,由于部分学生已完成选考课程,课程变得相对单调,为了缓解高三学习枯燥和紧张情绪,每周增加音乐或美术1课时,开设心理课1课时。
面对新高考方案对4类选修课程开设带来的冲击,我们在选修课程开设方面强调“融合”。首先,我们将以“学科”为中心的“国家限定选修课程”和“校本知识拓展课程”相互融合。在高二10月到高三10月4个学段均开设拓展类课程10课时以上,既满足学生同时修习3门选考科目,也满足学生选择修习各类学科素养类选修课程,提升其全面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其次,我们将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与学生生涯规划课程融合。学校开发和引进家用电器入门、电子商务、食品营养与检验等系列应用型职业技能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选修课程过程中了解职业性质、增强职业兴趣和明确职业倾向,最后实现社会实践类选修与科技教育的融合。
学校在高一下学期实施必修课程选课走班,采取“行政班固定,教学班走动”的模式。物理、化学、历史等7门选考必修学科尝试走班。在编班方式上,分部、分类、分层。由于学科教师人数的限制,我们将20个班级划分为4个学部;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学习潜质、职业及专业的规划等,自愿选择学考类和选考类;选考科目实施分层,根据学生单科综合成绩,由高分到低分择优选拔,分成C层和B层,学考平行编班为A层。
分类分层编班后,学生考试的科目数和考试时间都具差异性,学考7门学科采取选择性“走考”模式。为了保持考试管理的有序性,将没有考试科目的学生,也按试场编制参加自修,安排相关教师管理。教学评价采用均量值增量(即等级赋分后的平均分)与等级率相结合的动态评价。按照学科参考总人数划分A,B,C,D,E五个等级赋分,计算各班各学科的均量分。
实践证明,这样的安排并没有影响到学生们的高考成绩。我校2014级学生在首次学考和选考中初战告捷,7门学考A级率均超过50%;参加首次选考学生中,有15人次获得100分。
温岭中学——满足学生的扬长选择
招生考试改革应是服从于课程改革、促进课程改革。只有思想认识到位,才能再次防止过于重视高考分数和升学率,使教育回归到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国家有用人才上来。
“七选三”组合共35种,一般学校有20多种选择,而我校每一届均有35种组合。从民意测验看,学生即使编不了教学班也不愿意改掉自己的选择,即使自学也要坚持自己选择的科目。所以学校应该想方设法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选课的平台、途径和保障,不让一位学生发展受限制。
结合新高考改革,我们提出了“行政班+教学班”和“行政班+学科班”的形式,以满足所有学生的扬长选择。
首先,35种选择若没有行政班贯串高中3年,学生会在心理上失去归属感。若没有课程的行政班,也是无法组建成班集体和班文化的,行政班是实施学生走班的基础和习惯思维的归宿。行政班在高一期间完成高一所有课程的学习,与原来的班级管理授课一样,以过渡和适应从小学到初中的习惯思维和做法;到高二、高三时,一部分学生开始分类走班,语文、数学、外语3门课仍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上课和活动。
其次,把“七选三”科目相同的学生组成一个教学班,在教学班内承接高一内容学习后,完成3门课的选考要求学习和4门学考科目的学习后,逐步参加和完成高中期间的学考和选考的考试。如果“七选三”科目相同的学生不到30人,无法组班上课,可以让学生针对同一学科组成学科班。
我们认为,只要行政班3年不变而每次考试结束后进行教学班和学科班的重新组班,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复习,减小学生的无效走班,满足学生高中3年所有的选择,满足所有学生多次考试的需要,管理效率比过早分成“不走班的新的行政班”要高。
高考招生制度和深化课程改革不能局限在应试的教育模式中。多变量的教育教学因素通过“行政班+教学班”和“行政班+学科班”的主体模式框架梳理,在满足所有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使得教学管理的变量减少到最低限度,这就是它得以存在的最大理由之一。试点下来,我校在学业水平考试和地方质量检测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统计显示,80%的教师和91%的学生都认可这一选课走班模式。
浙大附中——提升孩子的选择能力
提升孩子的选择能力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在选择性教育理念下,要思考3方面: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让学生可选择;增加学生选择的机会,让学生有选择;提升学生选择的能力,让学生会选择。
学校积极开展生涯发展规划教育,既体现选择性教育的理念,也是最贴近素质的教育,是把“育分”和“育人”有机结合的教育。它让每一位学生学会为自己的生涯发展而规划,找到当下最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使心中始终有目标,学习始终有动力,也有助于推进深化课程改革和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
我们认为学生生涯发展规划包括人生规划、职业规划和学业规划,重点是学业规划。学业规划主要解决选课、选考、选专业、选高校,以及高中3年的学业安排和管理等。
学校建立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生涯教育的师资队伍。导师主要包括学生顾问、特需导师、成长导师和学长导生4类,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位成长导师。学校制定导师制的具体实施方案和评价机制,实现班主任制与导师制并轨引导学生生涯发展的管理机制。同时,积极探索利用“生涯发展档案袋”,记录学生生涯发展历程,作为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依据,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关内容之中。
学校成立了学生生涯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参与研究的成员有42位教师,涵盖了所有学科与部门。学生生涯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工作始于学生,终于学生,源于新课改、新高考下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实践性、创新性、学术性和常态化研究,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生涯发展服务。
而生涯发展规划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实践基地、高校专业探索基地的建设,学生生涯发展规划创新实验中心的建立,以及系列学生生涯发展规划主题活动的开展等,都为学生生涯发展规划教育提供了平台和保障。
通过生涯发展规划教育的扎实推进,解决了学生的一些生涯发展困惑,如怎样进行选课、选考、选专业、选高校和选职业倾向等;明显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学生普遍产生了系统思考人生、规划人生的想法,提高了生涯成熟度,形成了有规划的人生更美丽的认识等。
镇海中学——教师要扮演好新角色
在高考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所有的改革要求、办学理念、教育思想都要通过教师的执行和创造才能得以落实。
在深化课改和适应新考改过程中,学校特别重视理念先行,让先进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凝聚、激发、引领学校持续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两年多来,我们通过一次次专题学习、各级各类专题培训等,把教育理念的学习更新常态化、动态化、实践化,促进教师们切身体会、深入领悟,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注重对学生、家长的教育和引导,把选择性教育理念传递给他们,形成师生协同并进、家校共育共建的良好氛围。
深化课改和考改对教师的工作职责和职业角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迪学生的智慧,点化学生的生命,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继续扮演好传统意义上“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育人角色,更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生生命和智力资源的激发者、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指导者。为此,我们对教师的工作职责和专业发展内容进行了重新界定,重点突出基本职业素养、教学能力与水平、育人工作与水平、个人专业发展水平、承担学校其他工作及表现等5个方面。
差异发展一直是浙江省高中新课改的核心要义、价值取向和行动旨归。我们认为通过改革,也可以达成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教师的差异化发展和学校的特色化办学三者协同并进的理想状态。这中间,教师的差异化发展与学校的特色化办学关系更为紧密,学校的特色文化能有效发挥“以文育师”的功能,成为实现教师差异化发展的“熔炉”。我们通过价值观引领、制度规范、文化熏陶、榜样示范、活动深化等形式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师能建设,形成了一支德艺双馨的教职工队伍。
伴随改革向纵深推进,课程建设者、生涯指导者、教学研究者、学生个性化成长指导者等均是教师需要努力扮演好的新角色。为此,我们改革教师评价,以体现出这种由于教育改革所带来的多维度特征。新型教师评价重视增强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强化教师的自我评价。我们注重在教师中间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进行有感染力的价值引领,促使教师将评价标准真正融入自身的专业发展轨道。
上一篇: 高考改革与中学教育教学论坛在北京举办
下一篇: 高考改革与高中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