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高顿网校 更新时间:2016-08-03 16:55:35 围观:2488
2014年9月4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9月9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就《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举办了教育记者沙龙。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先生、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谢小庆先生、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文东茅先生、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院程方平先生等专家学者和20多家媒体教育记者一起就新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进行探讨。以下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先生发言实录整理:
这个高考改革方案众望所归,终于出台,寄托了大家很多的期望。出来以后这几天,很多媒体希望我做一个总体评价,但我刚看到一个文件也没有时间来感受,很难清晰的地做这个评价。但过了一个节,有几天消化消化,我就谈一点印象,待会我们五位谈完以后大家可以互相提问。
因为我和文东茅在过去三年来一直参与这个文件的制订,对这个方案的制定过程是有很深入的了解的,最后出台的文件跟我们之前看到的文件完全不同——最后一次重大的修改是在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以后,因此它的面貌是面目全非了。
为什么高考改革方案制定那么艰难
为什么高考改革方案制定那么艰难?我看来,它有三个不同的利益群体,也就是说这项改革必须要满足三个方面利益需求。
第一个群体是考学生和家长。他们最关注的是考试公平,课业负担无所谓,就是要公平,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另外一个群体是中学,高中非常关心这个改革,他们希望这改革了一来引导中学教学改革,能够改善我们现在恶性的应试竞争环境,它的诉求跟纯粹强调分数标准是不一样的。还有个群体是大学,它考虑的是我们国家和社会需要科学选拔人才,我这个大学怎么才能选到适合自己的人才。第三个是专家群体,像我们这样一直在呼吁的,改革的理性主义。这三者的诉求并不相同。
在具体的决策过程中,我们也感到有三个不同的层级,分别在角力。当然,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主管部门——教育部学生司和基教司。
中央政府考虑问题的角度跟从具体工作层面和改革理想层面还是不太同。教育部司局习惯传统的工作模式,基本上还是“以改革为主”;专家群体关注的是“招生录取制度改革为主”,实现招考分离,高考制度分两块,一块是考试,一块是招生,但是中央政府呢?
我们不得不注意的是,招生改革目标是三中全会关于高考改革的表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这和今天的方案差别很大,也跟7月份之前的几个版本的方案差别不小,究竟里面有什么的决策和博弈过程呢?最后中央的决策或者说这次改革的亮点是什么呢?
教育部归纳了12个要点,大概有4—5个都是围绕促进“教育公平”的,均衡统一招生、扩大农村贫困学生比例、取消和减少加分,所以这次中央政府最关注的是保障公平,促进公平。相对而言,其他的概念降低了一些。
这是一个渐进性、阶段性或者策略性的改革方案
我个人认为,这个选择断也有很大的合理性,跟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的节奏大体是吻合的,以治标来换取治本的时间。
先把最突出的表面不公正的问题克服了,包括高校自主招生等等,一方面这都是相对比较容易解决,另一方面又极大符合了学生和家长群体对公平的诉求。这些问题深得民心,所以自己感觉这个决定出来以后,社会上比较平静,人们没有听到很多大唱反调或者反弹啊,其中很大原因,是这个方案非常突出的强调了保障公平,扩大公平这个价值。
这次方案的第二个特点,它是渐进性、阶段性或者策略性的改革方案,也就是说,它不是一个目标模式,同时它确定了以两个省市作为试点,先行先试。这个概念跟我们原来设想的到2017年全国所有的省市都进入新模式,2017年只有两个省市进入,这也是全国比较平静的原因,因为各省市松了一口气,原来跟我无关,只跟上海和浙江有关。把大面积的群体给稳定了。
一个基于科目层面的阶段性模式
从操作层面来讲,这次改革主要是围绕着考试科目的改革,老百姓有一个通俗的说法,把文综和理综分科废止了,这个方法它的好处使得高中阶段的学习要防止偏科,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高中阶段的课程,比较均衡一些。
而它的问题是,作为一个科学选拔的制度,在它的科学性、可比性包括安全性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好在这个问题我们也还是在上海和浙江的试点的基础上加以评价和探讨,因为这样的改革从理念上说,比如说它到底是减轻了学生负担还是加重了学生负担?到底是把后三门挪到高中三年来考吗?没有标准的答案,但是我们也不再追求这个标准答案,在试的基础上再来完善和评价。这也是比较理性的方法。但是我想讲的是这不是一个目标模式,改革仅仅刚才开始启动。我个人认为到2020年我们也不可能确定一个目标模式,我们要继续关注和推进这样的改革。
上一篇: 秦春华:我对浙江高考改革试点方案的忧虑
下一篇: 山东省高考改革启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