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6-08-09 18:57:12 围观:2930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将会进一步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性。这意味着学生从高一起,就要思考自己应该选择哪些课程,要对自己的兴趣、对未来要报考的学校、专业和生涯规划有更为清晰的认识。高中生如何进行生涯规划成为高中教育必须思考回答的问题。
新高考方案最大的变化就是把学生的选择权由“被动”变为“主动”。在原来高考升学的框架中,无论是文理分科、学习方式还是专业报考,不是学生不想主动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与学习方式,而是可选择的空间实在太小,学生基本上是被规定的一个个条条框框所“选择”的。因此,新高考改革方案发布后,如何让学生“会选择”、“能选择”和“愿选择”,由“被动选择”变成“主动选择”,真正实现把学生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成为高中教育关注的焦点,而如何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报考科目以成功应对高考,成为家长和相关咨询机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目前,多数学校是从如何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高考科目,由解决由高考所提出来的“落实学生选择权”的问题入手。对于生涯规划教育本身的发展而言,这一思路具有明显的“问题导向”的色彩。当然,教会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与专业对于新高考方案实施后的高中生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且迫在眉睫的问题,但以解决这一问题为导向推进生涯规划教育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
首先,高考所提出来的“增加学生选择权、落实学生选择权”的问题,绝不是一个只要提高课程选择性并帮助学生选择自己合适的学科就能解决的“战术性”问题,而是一个关于推进高考引领的人才培养方式转型、构建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大格局”的“战略性”问题;其次,对高中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进行生涯发展指导,是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对学生发展个性化需求的回应,是现代高中教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高考改革所提出的“落实学生选择权”的问题只不过是恰恰契合了生涯规划教育的这一重要功能。因此,无论是从解决当前高考所提出的落实学生选择权的角度,还是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长远发展计,我们都应当超越“问题导向”的思维,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深邃的眼光,在高中教育综合改革的进程中综合考虑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任务与实施方式,推动高中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这一阶段学生成长的特殊性所带来的对教育的需求。
生涯规划教育虽然具有独立性,但并非孤立于学校课程架构之外,而是在整个学校课程体系架构下作为一种具有独立目标与主题的课程而存在。最理想的状态是,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融于”课程目标之中,生涯规划课程“融于”整个学校课程之中。
目前,很多高中学校(例如北京十一学校、上海青浦中学、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均开发了整合心理辅导、社会实践、专题活动等多种实施方式的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形成了若干颇具特色的生涯规划教育校本实施模式。但由于有些学校对生涯规划教育定位不够清晰,尤其是对其与学校整体课程之间关系的理解不够深刻,因此远未实现将生涯规划教育“融于”学校课程的理想状态———在不少学校,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更像一个独立于学校整体课程之外的“拼盘”。为了能够更好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高中可建立以各学科课程实施为主体、以生涯导向课程和生涯发展指导制度为两翼的生涯规划教育实施体系。
从理论上讲,每一门学科、每一门课程都具有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与功能,将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各学科课程之中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与必然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凸显学科教学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尤其是如何将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化为”课程标准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操作范式可参照。高考改革所带来的浪潮为生涯规划教育实施提供了契机。高考改革带来的不仅仅是课程结构的改变,更是课程哲学的深层变革。高中课程改革中,学校将获得课程和教学上更大的自主权,会根据学生不同学习特点设置分类分层课程,如实施小班化和“走班制”教学等。因此,当务之急需要开展的研究是:将生涯规划教育目标分阶段体现于各学科课程标准之中,结合基础型、研究型和拓展型三类课程的不同特点,统筹规划,精心设计,将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清晰地出现在学校的课程谱系之中;并用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方法,挖掘蕴藏在各个学习领域和学科教材中丰富的生涯教育素材,真正让学科教学与生涯规划教育融为一体。
所谓专门的生涯导向课程是在整个课程架构中以学生生涯辅导为主题的专门课程,其课程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认识社会与职业变化特点,掌握了解、收集现代职业等相关信息发展等相关信息的方法,帮助他们体验真实的职业生活,探索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为未来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作好准备。
如果说生涯导向课程是面向学生全体的话,那么生涯规划教育的第二翼旨在面向学生个体,希望通过建立全体教师参与的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制度,针对不同学生的特殊情况予以针对性的指导,实现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个别化。对学生进行生涯发展指导,需要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视角,尊重他们未来多样化发展的可能性。
不过从目前的学校实践来看,依然存在几个误区:其一,多数教师对生涯规划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与广泛作用认识不足,依然以“职业生涯辅导”为主要内容;其二,在指导方法上“科学化倾向”突出,如不少学校引入职业心理测评量表,并基于测评结果给出学生职业选择建议,这一做法违背了现代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基本认识———人的发展具有无限可能性,在他们的青少年时期就预先设计其职业发展路向,是不利于他们自身潜能的充分发展的;第三,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由班主任或心理辅导教师兼任,广大学科教师还没有投入到生涯指导教师的队伍中来。当然,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也总是不乏具有创新精神的“先锋者”,不少学校已经成功地实验“导师制”,如上海的七宝中学已全面引入由任课老师兼任的学生成长导师,导师的作用就是全面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生活等方面,做学生的知心人,为学生解疑释惑,排忧解难。全体教师参与的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制度既是适应高考的需求,也是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必要举措。目前以提升教师生涯规划指导能力为目标的培训还没有作为重点内容纳入教师培训内容之中,关于生涯规划教育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尚处于探索阶段。让每个教师都成为学生成长的合格导师将成为今后高中教师培训的新主题。比如,教师需要具备哪些知识、技能、方法才能胜任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尤其是学科教师如何在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导等问题,都是未来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攻关的重要课题。
上一篇: 教育部解读学校体育新规
下一篇: 新高考给高中、大学带来哪些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