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更新时间:2016-08-17 12:04:46 围观:1174
我校2014年进校的高中生,是本次课改和高考改革的首批受益者,他们将在明年参加高考。事实上,他们所受的高中教育和他们的父辈们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关于学习科目考试规划甚至高考录取,家里最清楚的肯定是孩子自己,他们开始为自己负责和做主,这和以往意义上高一的“小孩子”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历次家长会和各类座谈会上反映出的家长心态,普遍是比较乐观和放心的。因为,对家长而言,最直观的接触,是孩子的生活表现:孩子的笑容多了,和父母交流多了,学得更自信了,兴趣更浓了,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等等。
“考改”倒逼“课改”:教育追求匹配社会需求
我校的课改,起源于2005年9月,学校第一次拿出每周两节课的时间开设选修课。到2009年9月,面向初高中四个年级,拿出每天一小时的时间专门开设选修课。这一做法来源于一个很简单的诉求:“为什么学校不应该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地方。”后来学校对选修课专门做了个课题,在总结意义时列了四个:多一把尺子多一批好学生;社会需要多样化的人才,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各不相同;培养学生兴趣,提升生活情趣;丰富校园生活。在这些想法的支撑下,全校教师共开了三十多门课,包括自行车维修、木工、电影欣赏等,学生通过班主任报名实现选课,课堂人数多则上百,少则也有四十几名学生。当时,为了区别于学科补习和竞赛辅导,甚至规定了不准开设学科类选修课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学校对选修课叫法不一,如活动课、校本课、选修课等;很多教师开课都是学校再三动员的结果;学校的顾虑则是“老师能不能开课,学生是不是都有课选,学生走班上课管不管得住”。经历了前后八年的探索实践,逐渐发展到“开得出、有得选、管得住”,而且很多教师从把开设选修课当作额外强加的工作,逐步转变为这是一件让自己快乐的“事”;学生从最初的“活动课玩玩总比上语文数学有意思”,到开始觉得“跟自己兴趣相吻合或者是能学到点东西”。选修课逐渐从游离于学校教育教学的“附属品”转变为一项纳入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
其实,当时学校类似于选修课的特色模块还有很多,比如邀请十几个国外友好学校的师生共同来校开运动会、办论坛,进行各种文艺表演科技竞赛;再比如整合学生媒体,每周自己做电视片,每月自己印报纸,等等。
但是,和许多兄弟学校一样,我校一直面临着很多困惑。这些我们自己非常认可甚至得意的事物,却很难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找到重要的位置,总是以调味品的形态出现。很多这样鲜活的想法和活动呈现碎片化状态,整个学校教育仍然以传统应试为全部目的。2012年,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终于为学校前期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找到了逻辑源点和发展方向,“为什么做”和“向哪里走”两个问题,得到了很好的阐述。接着,2014年开始新高考制度改革,从“考改”去倒逼“课改”,教育追求和社会需求终于得到了高度匹配。
“形变”促使“转向”:“个性”“开放”推动教育质量
2011年至2013年,省厅推动的各种“考改”的前期准备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展开。为此,学校专门选拔了五位教育管理骨干,成立了课改核心小组,充分从学生个体的成长出发,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及个性化发展与自主发展,基于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实施与管理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和顶层设计的“建模”。新的课程模型能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实现学生培养从全面发展到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特长发展的过渡(从补差融短到拔优显长);学生管理上能体现从集成化、指令性向个性化、引导性过渡;对师生的评价能逐步从过于依赖硬指标,过渡到软硬指标兼顾的全面评价,降低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对于课程目标,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帮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等能力上得到提高,进而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新一轮浙江省高考改革的关键字是“选”,选出兴趣,选出主动,选出优势,选出未来。而我校的基本办学特色也进一步提炼成八个字:“中外兼容,多元发展。”如何更好地把学校办学特色和课改考改相结合成为了关键。我校的“中外兼容”是指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素养和日益开阔、开放的国际视野,具有“海纳百川”的东方文明和“面向世界”的国际理解能力,具有民族自尊基础上的国际主义和国际理解基础上的爱国主义情怀。“多元发展”是指学校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多方位、多层次能力发展提供学习途径,学校搭建教育平台,促使学生在适合自身发展的领域中,能获得较充分的走向高校和社会的发展。从整个特色的定位描述上,和课改方向还是一致并接轨的。
2014年9月,学校最终确定的教育教学形态是:课程体系设计突出个性化和开放性,教育教学以选课走班的形态展开、必修选修彼此交融嵌合;以学科教室为基本场地,场地管
理与建设从年级过渡到学科;教材课辅体现高度校本化;学生管理突出导师辅导下的自主管理模式;学生评价借助于网络办公平台,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和促进作用,降低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教师评价采用档案袋管理,强调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这个形态包含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后续发展五个方面,保留了学校前期实践所积累的特色和经验,赢得了一个比较好的开局。
建模中的一个难点就是学生的选课体系,每个孩子一张课表,完全由学生个体来决定学习课程,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学校经过艰苦的科研攻关,基本实现了每个孩子的充分选课,这和现在很多学校采用的套餐式选课相比,难度更大,但自由度更高。目前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同时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体育、艺术、生涯以及各类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除了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艺术、生涯课程要求所有学生必选之外,高一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可以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这7门课里选择5门左右(利用淘汰法选择)的课程进行学习(必修课程的课时数约为33课时),另外再从学校提供的职业技能类和兴趣特长类的选修课中选择约6课时的选修课,总课时约为39课时。
对学校而言,本次课改和以前区别在于,它首先是形式的改变,通过形式的改变促使我们在新的方向上加强研究,去推动教育教学质量。于是,成天沉浸于理论研究的论文课题的少了,每个人都成了实干家。
全面铺开触及更深更细:“会选”“选好”奠基未来发展
2014年至2015年两年,学校的课改探索全面铺开,触角也伸到了更深更细处,如课堂模式的转变、学生过程性评价系统的建立、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量、学科教室的建设、学生德育活动的开展,等等。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学生的生涯规划系统。学生会选择、选得好是考得好和发展得好的基础。目前的学校生涯规划系统是由生涯课、实践性选修课程和研究性活动课程三部分组成。
生涯课包含72学时课程体系、职业测评系统、生涯故事讲座等内容。它是我校具有特色的校本必修课,在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同时开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职业选择和人生发展为目标。课程包括生涯规划教育和生命教育两个模块。它涉及的主题包括生涯规划中的认识自我、解读职业、梦想大学、生涯决策与行动和生命教育中的生生不息、尊严死、健康生活等内容。
生涯课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个性化的生涯规划档案,内容包括性格与职业类型测评、MBTI(一种迫选型、自我报告式的性格评估工具)测评、生涯问卷调查、生涯课评价、实践性作业和个人成长记录。通过测评系统,指导学生完成“生涯规划书”,为每位学生建立动态的生涯成长档案。
和必修的生涯课平行的是选修课体系,选修课体系是对学校现有的六类活动进行整合与筛选,保留了社团活动、校内外实践、实践类选修课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由学校的精品社团和精品选修课构成。这几个部分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融合在一起彼此渗透,共同支撑起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类选修课程。
2015年,我校共有茶文化社、史学社、法学社、图文社、模道团、话剧社、英语戏剧社等十七个社团,在相关教师和学生领袖的指导下,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其中茶文化社被推荐评为浙江省优秀学生社团。茶文化社创办至今,已组织过多场国内外活动,并在社会上取得一定影响。社团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丰富的活动有助于学生的未来职业导向,目前多数社团成员已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初级茶艺)。茶文化社除了具有娱乐化和专业化特色,还正在走向国际化道路。社团已开设茶文化国际版课程,向外宾传播茶文化,并多次赴日本参加中日茶道交流,被日本媒体多次报道。
学校积极发挥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的作用,有效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为了保证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够顺利有效进行,学校不仅在校内开辟了学生超市、学生图文社、学生电视台、学生播音台、学校农场等实践平台,还与杭州市四五十家第二课堂场馆、敬老院、图书馆、工厂和社区等结成共建单位,使学生的校内外实践内容丰富,方式多样。
学校还围绕职业技能培训开设了企业沙盘模拟、校园微电影制作、钳工初步、舞台灯光与调音、影视表演、播音主持、摄影、酿酒等三十门选修课程。
学校的研究性活动课程包括四大主题活动:高一的家长工作单位体验日活动、高二的生涯拓展日活动和高三的18岁成人礼公益活动以及高一高二同时进行的五一春假职业体验与考察活动。其中家长工作单位体验日活动是指我校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奔赴杭州市区及周边家长单位进行职业体验,全体任课教师随访。我校已连续四年开展职业体验日活动,该活动得到了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全面肯定。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从体验身边最熟悉的职业开始,迈出了体验职场的第一步,并开始思考自己职业的定位问题,思考自己该如何选择,并开始着手自己的职业规划。五一春假职业体验与考察周是指每年的五一春假,我校高一高二全体学生都会进行以职业体验与考察为目的的社会实践周。职业体验与考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是整个职业指导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涯志愿选择体验单位,通过实际的体验与考察、生涯人物访谈,使学生切实感受心仪的职业。通过体验,学生可以进一步对自己和心仪职业间相符程度进行斟酌,提高个人职业选择的能力。
日趋完善的生涯规划体系,对整个选课走班形式的支撑作用非常明显。而学校越往下做,往往越会发现在内容和深度上,都会有更多可以挖掘的模块。
(作者刘毓杰,系浙江省杭州绿城育华学校校长助理)
上一篇: 中职“双证融通”取证率超九成
下一篇: 内蒙古严禁普通高中跨地区“掐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