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研究院 > 专家观点 > 林炎志:高考承担着无法替代的国家使命

林炎志:高考承担着无法替代的国家使命

来源:搜狐教育  更新时间:2016-11-14 18:08:09 围观:474

  林炎志,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吉林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每年的高考都会引起无数考生和家长的关注,甚至整个国家和社会也随之进入了“高考时间”。聚焦高考状元、诸高校争夺高分考生、某省的高考舞弊案,这些话题都引发了不少议论。对高考改革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应该认真分析、积极吸纳,但是对于否定高考的声音,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因为高考承担着无法替代的国家使命。

  首先,高考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统一的重要制度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教育权和被教育权。泱泱大国十三亿人口的教育权和被教育权要得到保障,就必须普及义务教育、组织编写相对统一的教学大纲,并在国家范围内开展统一标准的高考进行考核与选拔。

  如果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就无法保证公民享受平等的教育权,考核就必定有失公允、选拔也无从下手。教育事业作为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担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重要职能。

  国家设立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与技能、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而考试这种模式正是对学校教师教育工作质量以及学生学习质量的检查。任何工作的结果都需要考核,高考正是对教育事业的考核,以保证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

  通过编写相对统一的教学大纲,国家意志得以贯穿其中,国家和民族需要的人才素质基础标准得以确立。高考制度不仅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更是国家社会民主发展方向的指挥棒。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看,统一的高考制度与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意义一样重大而深远。

  其次,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实行过举荐制度,而举荐的结果就是门阀纷立、埋没人才,所以科举制度取代了举荐制度,这是古代民主的历史进化。科举制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有着正相关的联系。科举的积极意义在于确保中华民族免于走上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覆亡道路。当然科举僵化后的消极影响也造成了中国在近代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科举被废除了,但选拔人才的平等机制、民主机制不能废除。

高考可以部分地承担起这个使命,为国家的昌盛和民族的振兴培养人、选拔人。有人抱怨统一的高考形式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形式的公平更容易被多数人所接受,作为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模式,满足了集体长期稳定的人才需求。

  当前的高等教育,尤其是优质的高等教育对人们来说仍是一种稀缺的资源。高考其实就是人们为争夺优质高等教育的竞争,当前这种竞争依然“残酷”且激烈。2015年参加高考的人数是942万人,通往优质教育的道路依然是“独木桥”。正是这种残酷且激烈的竞争,才让孩子们在埋头苦干的同时,砥砺了意志,经受了压力。

  对广大青少年来说,高考是人生的一次综合考验,这种考验不仅仅是成绩的检验,更是意志品质的检验。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有甜中甜。但有些孩子吃不了高考的“苦”,也就没有日后的“甜”。

  最后,今天的高考内容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文化的融合,为日后中华民族承担更大的时代使命提供了可能。东西文化的融合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当前的高考制度以国家意志的方式使东西方文化知识实现融合。今天高考的数理化科目弥补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在自然科学上的不足;英语科目让我们更容易开眼看世界,培养了全球意识。

天下大同是几千年来中华精英的理想。东西融合是当代社会浩浩荡荡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试问世界上还有哪个文明能有中华文明这样的包容性?试问如果世界的未来不是由中华民族来组织引领,还有哪个民族能承担起这个使命?

  对于某一个具体的人来说,“高考定终身”是虚假命题,因为社会是多元的、开放的,漫长人生里机遇无限。社会上对高考制度的盲目批判是不负责任的,同时对高考制度赋予过多的社会内涵也是牵强的,高考制度有利于实现严格的教学管理、有利于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有利于确保国家在人才培养上的高质高效、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因此,对高考的基本立场应该是肯定与支持,而不是怀疑和批判。高考改革本身是符合世界和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因此高考的改革更多地应该是制度上面的改进,而不是颠覆性的折腾,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只有认识到高考制度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才能抓住关键。

  高考是中国教育制度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主导着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一个关键。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高考制度不容动摇,它肩负的国家使命是无法替代的!

上一篇: 海南高考综合改革明年启动 实施方案已形成送审稿

下一篇: 英语听说测试促进课堂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