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研究院 > 专家观点 > 北大附中的改革

北大附中的改革

来源:搜狐教育  更新时间:2016-12-03 10:32:22 围观:3747

  今天这篇约5000字的文章是北大附中首次揭开教改神秘面纱后,对北大附中改革历程和成果的系统梳理,讲述人正是校长王铮,也可以看作是是对之前争议声的首次详细回应!

  本文来自12月2日北大附中举行的《中学教育改革实践系列研讨会》校长王铮的主题演讲。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王铮

    北大附中的改革:从“打破行政班”开始

  北大附中的课程改革是在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所以并不是简单的教材的变革,简单的内容的删减,而是会有一种体制性和根本性的变化。

  

  图为《中学教育改革实践系列研讨会》活动现场

  在传统学校中,每个学校最核心的是行政班,一所学校的学生一定是固定在某一个班级的。毕业很多年之后回到学校,我们最想看到的是曾经就读的班级,上过课的教室,所以行政班的体制是传统教育的根本。

  行政班最大的问题是所有的学生同步的、单一的在进行着一模一样的学习过程,采用完全固定的模式,没有选择性。行政班也有它有优势的方面,例如学生不管毕业多少年,都会怀念曾经的班级,学生在班级中跟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学校也可以通过班级进行最有效的管理。但是基础教育有12年,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都是按照行政班上课,行政班把教育固化到了四、五十人一个班,四十五分钟一节课,一个班主任管理的模式里面。

  这样一种单一固化的模式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是不是适合?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小学一年级学生从幼儿园到这样一个座位孤立、时间固定的模式非常不适应。在国外的很多小学,低年级和幼儿园接轨,这样可以给小孩子们安全感,形成一个家庭的氛围。

  在国内也有很多学校把学校的空间和环境做了很大改变。但是空间打破之后,还有一些东西没有打破。例如为什么算术课为什么要算45分钟,写字课要写45分钟?小孩儿没有这样一个认知过程,他更愿意生活化,可能更愿意让一个老师带着他学习、生活。不同的老师教授不同的课程就给小孩子带来很多的断裂,如果一个老师像家长一样,带着小孩儿一起算术、写字,或者通过一个主题,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在一起效果可能会更好。

  芬兰作为一个在基础教育非常领先的国家小学全部是包班制,是主题教学的,这非常适合小学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到了小学高年级才开始分科教学,班级由班主任管理,到了初中之后学生就有了选修课,有了更多选择,不同的学生上不同的课。

  走班制在国外的初中非常普遍,是一个基本模式。北大附中最开始实行走班教学的时候,学生在不同的专业教室按照不同的课表去上课,很多人质疑怎么像大学一样?其实从世界范围来看,国外很多初中就是这样做的,我们没有像大学,只是不要像小学一样还是固定班级,高中应该有高中的状态。很多国外的高中连班级、年级的概念都没有,因为开了不同的课,学生选了不同的课,而不是固定在一个教室里上一样的课。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学习方式以及交往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到了高中看起来更像一个“小社会”,学生的交往不受班级的限制,学生的学习可以自己选择,学生的生活是在学校的范围中,而不是在一个班级的范围里面。所以我更希望进了高中之后的学生是一个学校人,而不是一个班级人。

  那么自然而然,在高中阶段孩子的独立性、交往能力、选择性、自主性都不强,学生走入大学之后很多高校还需要面临学生管理的问题。所以需要小学低年级跟幼儿园接轨,高三跟大学接轨这样一个成长性的基础教育体系,层次性和成长性是教育本身的规律,12年的时间都按照一个班级管理的模式进行学习,学生是没有成长的,只有年龄的增长。


  建立新系统:四大学院、八大书院

  

  因为班级制是学校管理的核心,是教学的基础,没有了班级制怎么办?在国内有很多几千人、上万人的高中,这在国外是不可想象的。为什么中国可以这样管理?因为国内的学校是整齐划一的,所有的学生都做一样的事情,所以人数的增加只是数量的增加,但是如果进行个别化的、流动的、走班的、有选择的教学,几百人的管理难度比之前几千人、几万人都要难,因为管理上发生了质变,而不仅仅是数量的变化。所以,构件一个新的系统就必然要让学生能够有选择、有自由、多样化、流动性,构建一个同时能够满足学生成长性和发展性的新系统。

  我们构建了这样一个体系,首先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地方上不同的课,有不同的课表。但是怎样丰富学校的课程?在改革之初,课程的建设和开设成了最核心的问题,北大附中是通过“学院制”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老师可以在不同的学院开设不同方向的课程。北大附中的学院跟大学的物理学院、化学院等不同,并不是开设某一个学科的课程,而是开设某一个方向的课程。

  ·行知学院基本上涵盖了国家课程中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提供基本的常规课程。

  ·元培学院提供一些深入学习的课程,包括跟大学衔接的,专门化、高等级的课程。

  ·博雅学院尝试打破学科、跨学科的通识教育、人文教育的课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人文素养教育。

  ·道尔顿学院通过引进国外新课程、提供中外比较课程,为学生出国发展途径提供了方向。

  在每个学院中,老师在建设课程之后并不是把学生放到课程中,而是通过学生选择不同学院的课程形成个性化的学习。

  没有了行政班,教学班不断地组合、变化,学生的成长的归属在哪儿?学生的集体在哪儿?

  在北大附中,“书院”是学生的集体,是学习以外学生的归属。在学科课程之外,学生还要在学校里生活、交流、集体活动,还有自治,所以书院实际上是纵向的,打破了固定班级的概念。简单说就是把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纵向划分成八个书院,每个书院都由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形成一个集体。书院的归属并不是说在一起上课,而是每个书院的学生生活、活动、交流都在一起。在书院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带着低年纪的学生活动,所以书院是自治的,并不是由班主任老师管理,学生们通过活动形成归属感,形成一个团体。

  老师对学生的管理到哪儿去了?以前班主任式的管理基本是人盯人的管理,但是学生流动和变化之后人盯人管理是不现实的。

  那么怎么管?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北大附中形成了教务管理处,学生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自由选择课程,老师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管理,教务管理对学生跟课程的进行匹配和评价。成长辅导处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在取消班主任之后设立了导师,综合实践处用书院的活动把大家组织起来,把以前简单的灌输式德育教育是通过辅导、引导,以导师的形式和活动的形式来开展。

  除了学院提供的学科类课程,北大附中还有三个新的领域,表演艺术、信息通用技术、运动与健康。这三方面不是学习知识,也不是单纯的学习技能,而是体验跟成长相关的内容,主要内容并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注重体验、创造、发展,所以这三类活动类课程形成一个系列,实施方式、评价方式、组织管理方式都不一样。

  当然,在中国不得不面对的是高考升学问题。高考是应试化极强的过程,虽然高考改革在命题方面也希望加强能力的考察,但是还是非常有限,态度、情感、喜好通过选择并不能够完全的表现出来。高考最大的好处就是它的公平性,但是公平的东西是不是最好的呢?并不一定。应试教育最根本的是按照分数录取,这注定了升学制度是应试教育,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综合的评价。就像很多学校提出来的1分就要打败1000人。

  所以改革后的北大附中也面临高考这个问题,在进行一系列教改之后会不会影响学习成绩,升学问题怎么解决?

  北大附中高三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预科部,预科部基本的课程会在高一、高二学完,在高三进行高考内容的复习。因为学生要经过一个需要公平的台阶进行升学,我们可以把高考看成一个游戏,我们要参与这个游戏,把这个游戏做好,但是真正的学习不是禁锢在里面,而是以兴趣、深入钻研,以自主思考、不同的见解和深入探究来进行的,这是真正的学习。

  所以北大附中有一个单独的预科部,就是为了绕不过去的、体现公平的升学考试,用最高效、最简单的方式把升学考试做好,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空间进行真正的关乎学生成长的、关乎未来发展的学习过程。国际部则是另外一种评价,到国外留学不是只按照分数,而是有一个申请的过程,要有综合评价,要有各方面经历的评价,还要有推荐信,还有学生自主的选择。学校则根据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不同的发展。


  课程研发:通过七个主题工作坊进行

  为了在每个学院开设不同类型的课程,北大附中通过学院制课程工作坊、高三数字课堂工作坊、学生自主发展工作坊、活动类课程体验工作坊、信息化应用工作坊、国际化课程工作坊、初高衔接课程工作坊七个主题工作坊进行课程的研发。

  如在学院制课程工作坊,孙玉磊老师提出基于读书报告与讨论的博雅阅读课。因为课本的片段小文章的阅读不能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语言运用的能力和对世界的理解和思维,而是需要通过整本书的阅读、经典的阅读来理解社会。这个课程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按照课程的设置,各层次的书由学生选读,同时还有文史哲综合在一起的阅读。

  再如活动类课程工作坊将学生参与活动,以及课内课外的学习结合在一起,这里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内容选择。学生喜欢的内容除了课上可以学习,课下还有俱乐部活动。开设了戏剧、舞蹈、影视编导等一系列课程,但是这些师资不可能全部聘请,其实学校周边的社会资源非常多,非常丰富。这么多的社会资源如何进到学校里面来,作为教育资源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点。所以北大附中通过各类跨界合作来实现课程建设的丰富性、专业性,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学生是沉浸在体验、专业化、和社会相联系的环境里进行学习,而不是只是为了考试和知识的学习。

  北大附中的学生管理是什么样子?导师制怎么进行?

  在没有老师盯着的情况下,怎么通过自主的选择、学习,最后通过评价承担后果和责任,变自主学习为被动的学习。在自主的学习的过程中,会碰到很多问题,会受到很多挫折,但很多事情可以放开手让学生去做,但一定要有体系给学生以保证,这个体系是学校的核心,在育人的关键环节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即便在高三阶段要面对高考升学,学校还是希望学生能自主的学习。老师讲课的时间占他们课时的1/3,自主的学习占1/3,跟老师互动交流答疑占1/3,而且很多知识是通过信息化、翻转课堂的方式,让老师对学生问题进行诊断、辅导、帮助。在这方面国外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国外的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集中交流、讨论,把精力放在跟别人的交流和理解方面,而不是记笔记,在课后整理笔记作为对课堂的回顾,这是一种新的记笔记的形式和学习方式。

  现在很多行业都提出供给侧改革,但是作为学校在学生有了需求之后,供给是否能够跟得上?在北大附中,这两方面都非常重要。首先要刺激学生提出需要,不怕学生有想法,不怕学生有个性,就怕学生不知道要干什么,学生有了需求之后再整合资源,以最有效、最合适的方式,满足学生适合自己发展的需求。学校则更好的提供供给,包括学校要重视环境的建设、资源的建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更多的可能性。这些是北大附中学校管理和建设的方向。

  在北大附中的学校新生态中特别强调自主,需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计划和安排,只有这样主体性才能被刺激出来。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物质已经很丰富了,很多人的工作被机器替代,那么人干什么?人在满足了底线的需求以后就要有自我实现的目标,就要有个性化,凸显人的意义。所以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和个性化的发展是人的一种需求,同时也是社会和时代的需求。这三者结合起来是北大附中教育的发展方向。

  我讲的这些并不重要,北大附中特别崇尚行动,特别崇尚探索和尝试,其实很多东西都是通过探索和尝试的过程才能够有更多新的发现。谢谢大家!

上一篇: 河北考生注意!高考招生将有这些新变化

下一篇: 王彬:新高考切忌陷入“旧思维”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