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研究院 > 行业观察 > 新高考改革能否如愿

新高考改革能否如愿

来源:中国科学报  更新时间:2017-09-22 14:58:50 围观:1385

■赵斌

2016年发布了新高考政策,改变了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几十年的传统高考规则。

新高考的一大亮点就是不再刻意区分文科、理科,考生可以自行选择考试科目的组合,甚至考试时间都可以自助,还有许多科目有两次考试机会。这样的制度改革,看起来就让人兴奋,放在我们参加高考的那个时代,一定是天方夜谭了。

由于取消了文理分科的限制,一些新鲜事儿也就出现了。比如,我在今年的自主招生面试中就遇到了好几位考生,他们报考的是社会科学实验班,但他们是传统理科的学霸,高考选择的是物理和化学,而且是全A。我当时就在想:如果复旦大学的社会科学都招收高中理科学霸,这样的学生毕业以后出来,那就是全才呀!

新高考,也被说成是3+3模式。前面一个3是指必考的三门科目(俗称大三门):语文、数学和外语;后面一个3是指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共7门中任选三门(俗称小三门)。

很快,就有一些专业考试机构针对新高考制度制定了一系列学习和选考科目的方案,来指导家长和学生。我当时就纳闷,这需要指导吗?后来才了解到,高考算总分的时候,并不是原始分数累加,而是采用等级赋分制,设A、B、C、D、E共5个等级,根据考生卷面分对所有报考该科目的学生成绩排名比例给出对应分数。乍一听,这也是挺不错的改革,因为该等级赋分制可消除不同年份间和不同科目间因考题难度差异所产生的影响。

问题来了。几乎大家都认同的是,相对于其他科目,物理学科是比较难学的,只有聪明的孩子、只有学霸才能取得好成绩。那么,大家都想在自己选考的科目中取得好成绩,采取的策略自然是避免与学霸发生竞争,而学霸也想避免这样的竞争。

于是乎,选择物理的考生就少了。由于采用等级赋分制,考生基数越少,赋高分就越难。打个极端的比方,如果某省一年有50万考生,而选择物理考试的只有100个人,那么虽然某考生的物理成绩在全省排名是前100名,但他在高考中仍然只能得到E的等级和赋分;如果选择物理的人有1万,那么同样是这位考生,他的成绩可能就是A等。也就是说,最终这名学生的高考分数不是由他自己的学习好坏决定的,而是由考生人数决定。这样的规则的确有些让人啼笑皆非。

2017年高考浙江全省29.13万考生,选考物理的只有8万人。在上海,实行新高考改革第一年,选择物理科目的考生仅占总人数的30%。无疑,浙、沪两地新高考物理学科“遇冷”已是事实,而且这股风气还会蔓延到未来和其他地区。随着物理选考人数减少,赋高分难度就越来越大,如此下去,会继续影响来年的考生选择物理,这是一个典型的正反馈。

新高考是新生事物,初衷是好的,出现一些问题可以理解。关键是,出现了问题如何改变?

网上关注和讨论这些问题的人越来越多了,最纠结的就是考生家长了——他们知道物理很重要,但为了高考能获得好的分数只能放弃。还有许多物理“大咖”走入中学,大力科普物理学,希望同学们选择物理,爱上物理。

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说:“我们能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在选课时,少一些功利的驱动,多一些兴趣的选择。”

然而,现实情况似乎并没有什么好转。因为高考毕竟涉及到考生的切身利益,他们可不敢用相对比较“虚”的情怀来给自己的高考分数开玩笑。即使学生愿意,老师和家长也不会答应的。

有人认为,应该将物理列为“必考”科目。可这也说不通,难道只有物理重要吗?其他科目一样可以找到非常重要的理由,这样不就又还原到之前的高考模式了?

显然,这里谈情怀,不如修改一下赋分规则。

新高考的等级赋分是根据考生卷面分在所有报考该科目的学生成绩排名,相当于考生在报考人数中子集的排名,如果改成考生成绩在考生全体中的排名,就迅速将上述的正反馈变成了负反馈。

还是上面的例子,只有100个人选择物理,那么他们的成绩在50万考生就是最好的,都拿到了A——这从情理上讲,也说得过去,有勇气选择该科目的学生本来就是该科目成绩相对拔尖者。

如果有投机者,看到报考人数少的科目容易获得高分,于是就选择该科目。其实,大家都能看到这点,那么选考该科目的人数又多起来。结果,这样的投机还不如不投机。

这样,大家不会再为考生人数的多寡费心了,而只会关注自己的兴趣和未来专业的选择。


上一篇: 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七答“双一流”建设

下一篇: 上海:给学生一个多选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