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研究院 > 行业观察 > 看新高考如何破解“理科萎缩”的难题

看新高考如何破解“理科萎缩”的难题

来源:新浪教育  更新时间:2017-09-26 11:43:10 围观:852

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核心是增加选择性,其表现方式之一是取消文理分科,由“3+文综/理综”改为“3+3”模式:语文、数学、外语3科必考科目(不区分文科卷和理科卷)外加“6选3”选考科目(浙江是“7选3”)。

在选考制度设计中,学生被赋予了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可以自主决定科目组合。自主选科的内在假定是:学生依据自身兴趣特长以及学科的内在价值,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

但事实上,这一自主选择过程受到一定约束,从而可能存在长远价值上的非理性。

例如:

■ 过于畏惧理科科目的学习难度而带来的选考避难就易;

■ 等级赋分制下在选考决策上的“田忌赛马”策略,选择竞争对手较弱的部分文科学科等。

那么,高中选考理科科目模式究竟存在什么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否符合国家与个体的长远利益,应当如何解释和应对?

高中生选考科目的“理科萎缩”现象

新高考改革下,学生自主选科产生的重要现象是“理科萎缩”,其重要标志是理科选考科目的学生比例,相比文理分科时代有明显下滑。

据统计,浙江在文理分科时代,选择理科的学生占比约为65%。而在浙江2017届高考学生中,选择任意一个理科选考科目的学生比例都比以往文理分科时有明显下降,其中选择人数最多的化学学科,选择比例仅有50%。上海情况与之类似。

作为理科选考科目最具代表性的物理学科,其选考比例远低于改革方案出台时的各方预期,成为“理科萎缩”中最为突出也最受关注的事实特征。

选考物理的理论价值与现实窘境

在所有选考科目中,物理学科被认为最能有效传递关于学生认知能力的信号,因而备受高校青睐。然而,现实中选考物理人数明显不及预期。

1。 浙江的选考数据显示,2017届高中生选考物理的比例仅占41%,低于化学10个百分点以上,且低于地理学科,仅位居第三位;女生选考物理的人数仅占26%,仅高于技术学科,位居7门学科中的倒数第二位。

2。 中国人民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最近一项针对上海和浙江不同层次的6所中学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选考物理的人数和传统理科生的比例均有较大下降,而2015级学生选考物理的比例较2014级又有明显下降。

3。 物理选考人数的偏低带来了大量物理教师的闲置,在我们对浙江的调研中,发现每所调研学校都存在着物理教师“转岗”为“通用技术”教师的现象。

学生自主选科所带来的“理科萎缩”并非此次高考改革所独有,在2008年江苏高考改革中已经出现并带来了很大影响,直接导致江苏整体文理比例失调,文科学生大幅增多,理科生源素质下降明显。

“理科萎缩”的组群特征

“理科萎缩”现象在不同生源群体中有所差别,最为明显的是城乡差别。

1。 浙江的考生调查显示:除了中低成绩段、女生选择物理的概率更低之外,农村学生选择物理的比例明显低于城市学生。

由于家庭背景、信息获取能力等因素的差别,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更加明确自己要选考的科目,敢于承担风险选择较难且收益率较大的理科学科。

2。 中国人民大学调查组2017年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和怒江傈傈族自治州对学生文理分科的调查显示:贫困县高中的理科学生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县,普通中学理科学生比例低于重点中学,农村学生理科生比例低于城镇生源。

而农村学生退出教育收益率较高的理科科目的竞技,很可能会加大未来城乡学生的收入差距,加剧马太效应。

理科萎缩”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直接影响

新的高考方案中,学生符合一门选考科目即可报考相应专业,高校各专业实际上无法对学生的中学学习科目作出限制。

但是,高校对于招收学生的知识结构事实上存在着明确要求,在“理科萎缩”的条件下,学生的理科综合素养会带来高校人才培养的难题,如高校不少学科同时需要学生具备物理和化学的优秀素质,但是却面临着学生选考科目并非这两科的窘境。

在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2016年对江浙沪若干重点高校的调研中,不少理工科高校或学科甚至表示:需要对大一学生进行系统的补课,才能让学生满足培养要求。

进行理科选考有效干预的可能途径

对学生选考理科给予主动干预而促进学生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nd Mathematics, STEM)的提升,符合国家与个体利益。

但是,究竟采用何种干预措施才能更加有效,我们不能仅限于经验判断,而应基于严谨的实验研究,才能最为准确地作出因果判断。

这类研究有赖于一线的中学教育实践者、教育研究者献身其中,讨论每种干预措施与提升理科科目选考概率的因果关系。本节提出中学可以主导的若干干预路径,以待实地实验进行验证。

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干预

对学生价值观念进行干预在理论上被认为是对学生行为干预中作用最为明显的方案。

我们以物理学科为例,提出若干种可尝试对实验组进行的干预。

1。 一是中学以宣传手册的形式,印发STEM相关学科和专业的简介,说明STEM专业的前景和相关职业的薪酬,并强调物理学科在STEM专业中的重要性。

2。 二是由教师说明物理学科的学习难度曲线,帮助学生认识到,在度过了初始的学习难关后,理工科的学习难度曲线会逐步平缓。

3。 三是借助知名高校的招生政策,进行反复宣传。目前,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复旦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中国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明确表示将物理作为浙江“三位一体”招生的重点考察科目,中国科技大学只考察学生的物理和数学成绩。

对学生的信息获取进行干预

来自研究的证据指出,关于高等教育的教育收益,中学生获得的信息是不充分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可能会作出与自身能力和愿望不匹配的专业选择。

高中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志向,并给予其适当的建议和指导,可以采取的干预方式是开展职业能力倾向测试。

以物理学科为例,中学可对高一最初选科时未选定物理的学生,进行详细的职业能力倾向测试,对其中适合于物理相关职业的学生进行详细的说明,向其展现未来的职业图景,并明确指导他们选择物理学科。

对学生“同伴效应”进行干预

有学者指出,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选择不仅取决于学生本身,还与家长及周围的同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学生间的“同伴效应”是学校可以进行干预的重要抓手。

以物理学科为例,可以尝试在行政班中,将物理成绩好与物理成绩差的学生进行座位配对;根据物理成绩进行分组,形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这些手段来探讨同伴中的示范效应是否会有助于提升学生选考物理的积极性。

2017年,新高考改革下的第一届学生已经参加高考,未来几年,高考改革方案将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展开,政策将进入平稳期。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内再进行诸如取消文理分科这样的结构性高考改革的政策窗口已经关闭。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各种新现象与新问题要求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必须保持足够的敏锐度与观察力。

在扩大学生选择自主权的同时,“理科萎缩”特别是物理选考比例下滑所可能带来的危害,尤其需要被重视。

对于一线工作者和研究者而言,要格外注重通过严谨的研究,来评估与探索提升理科科目选考率的有效方法,不断迭代形成经验,以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非理性因素,为自身发展与国家民族的未来,作出最优的选择。


上一篇: 多措并举化解择校难题 稳妥推进高考改革

下一篇: 央视《新闻周刊》聚焦高考改革,“岩松点评”引爆浙大附中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