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2-27 17:37:56 围观:657
文 | 郑松武
“其实当时知道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和擅长的科目去参加高考的时候,感觉蛮高兴的,毕竟这样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考出自己理想的成绩。”今年刚上大一的苏苏说。
这个个头不高,但穿着时尚的姑娘算起来既是最后一批高考的90后,也是全国新高考改革浙江试点实行以来首批高考生中的一员。再谈高考这个令人紧张的话题,苏苏十分从容和坦然。
而在两年前,她经历了一段非常焦虑的时光。作为新高考推行后,第一批走上考场的考生,苏苏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高考改革侧影。
新高考的第一坎:选考科目的难题
2014年9月,苏苏正式成为浙江某中学的高一新生。此时,浙江省已正式发布了《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宣布将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生开始,分年逐步实施新高考综合制度改革。
新高考实施后,浙江的高考时间不再是单一的每年6月份,高考科目也不再分文理科。改革方案显示,高考科目将分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两大类其中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7门科目为选考科目。语文、数学的高考依然在每年的6月,外语每年安排两次考试,分别为6月和10月,选考科目也同样每年两次,在4月和10月。外语和选考科目考生每科可以报考两次,选其中一次高的成绩。
对于当时就读高一的苏苏和她的同学们来说,摆在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是:到底哪几门选考科目适合自己?在已经没有文理划分的前提下,选择变得更加多样又让人很迷茫。
好在,学校也及时做出了措施。
“上了几个月的课之后,学校会经常组织各科考试,考试成绩出来后加上各科老师对每位学生的分析,给出选课指导建议,让我们了解自己擅长的科目,为高一下学期的选考做准备。”除此之外,学校还会定期组织学生举行模拟选课。
第一次模拟选课,由于喜欢理科科目,苏苏综合前几次的考试成绩,选择了化学、生物和地理。“其实我个人更喜欢理科,但物理是个例外,太难,我不喜欢,所以我选择了跟理科差不多的地理,我的记忆力不好,历史和政治背不下来。”对于自己的选择,苏苏这样解释道。
高一下学期正式选课,不少同学都非常紧张,一旦选择了就意味着要一直学下去。
对于大家来说,选择选考科目的第一考虑要素就是难易程度,即考虑这门课适不适合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在选考中考出满意的成绩。与苏苏一同接受采访的同学小柳表示,由于自己的理化方面比较弱,自己选择的是历史、政治和技术,因为自己的政治成绩比较好,而且同时一直是技术课代表,成绩很稳定,加上历史相对简单,所以做出这个选择自己也很满意。
此外,还有一大考虑要素就是兴趣。另外一位接受采访的小王同学则表示,之所以选择化学、生物和政治,是因为自己非常喜欢这几门课,尤其是政治,这样在日后的学习中也会相对轻松。在这一点上,选择了化学、生物和地理的苏苏也极其赞同,“毕竟我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她说。
经了解,多知网发现苏苏所在的学校共有500多名新高考考生,其中大部分的学生选考选择了化学和政治作为自己的选考科目。全年级化学有6个班,政治有4个班。另外还有生物化学固定班2个,政治历史固定班2个,历史地理固定班和物理化学固定班各1个。有意思的是,选考科目中选择人数最少的是物理,大家普遍觉得物理是选考科目中最难啃的骨头。
选考“赋分制”下,重点高中将占更多优势?
新高考实施后,学考(通俗理解,学考相当于高中会考。但2013年浙江省高中会考制度结束,改为学考制度。受新高考影响,从2015学年起考试时间调整为每年的四月以及十月各开考一次。)与选考实行“同卷”政策。前70分基础题为学考题,后30分为加试分。参加学考的学生只需要答完前面70分,选考的考生则需要答完全部题目,再按比例赋分。
由于苏苏的选考科目为化学、生物和地理,那么她要参加学考的科目就成了物理、政治和历史。学考一结束,学校就根据之前的选考报考情况,对学生进行了分班。
苏苏被分到了生物化学固定班和地理走班。这样一来,学考结束后,要学习的就是语数英加上生化地和一门技术课,总共7门课程。
谈及固定班级和走班制,苏苏说:“刚开始挺难受的,尤其是搬书本的时候。遇见的大部分同学都是不认识的,一开始会有隔阂,并且刚开始除了数学老师原来就教过自己,其余各科老师都是第一次接触,很不适应。但过了一段时间就慢慢适应了。”
苏苏所在的学校将学生选考重点时间放在高三的十月和四月,但之前每年的四月份和十月份也可以报名参加学考。
“我课没有上完,所以之前(高二)没敢去报考,但是那时候去了的话也挺幸运的,因为选考的最终成绩不是你在考场上考出来的分数,而是根据这次报考的人数按比例赋分后的分数,三分一个档次。(多知网注: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每门满分100分,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根据事先公布的比例确定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但最低赋分不会低于40分。)就是说假如你考69分和他考70分,也许最终都是属于73分这个等级。第一批取高考的前30%,第二批前60%,学校常说这模式对我们有利,会有100多人上第一批,但我不这么看。”
高三这一年的十月,苏苏参加了第一次选考。
“当时老师和我们都非常紧张,因为同时存在着语文数学要学考,时间太紧迫,有的选考科目课还没有上完,大家压力特别大。只能不停地练习题目,毕竟第一次正式选考,没有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前人实战经验可以借鉴。”
同时,有老师反映了一个现象:新高考给了各个学校较大空间制定本校教学策略,但由于有的学校学生基础不扎实,会先挤出相对容易考的科目的时间,来分配给考试难度相对比较大的科目上课,也就是相对简单的科目先不开课,先把难的科目的课先上了,后期再开简单科目的课。但实际上选考科目的重要性都是一样的。
当被问及第一次选考的感受,苏苏小叹了一口气,说:“真的是一言难尽。其实这样的选考模式对于重点中学会很有利。经常会有人跟我们说我们就是去给那些大牛的重点中学垫底的,但我对于我的选择不后悔。”
同校的一位老师说,由于重点中学的学生基础厚实,尤其是理科,以后的专业选择也比较多,所以重点中学的学生选择理化科目的人数会相对而言比较多,这样一来,处于一般性高中的学生就会比较吃亏,因为相比之下,重点中学的学生考试成绩必然高一点,所以赋分的时候分数也自然高,这就出现了一般性高中生垫底的现象。
选考结束后:语数英循环上,志愿要填80个
四月选考结束后,剩下的日子就只剩下了语数英三门课。
“每个星期只剩下语文数学英语,可以想象一下,学生每天都在语数英中循环是什么感觉,而且这样对于语数英三门的老师压力也是很大,课时量会突然急剧增多。”一位数学老师表示,“另外,这样子一旦老师想请假,课时将很难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要调的地方非常多。”除此之外,外语考试由一考变成了两考,这也无形增加了外语老师的负担。
同时,不少老师都认为,实际上选考的几门由于赋分制,拉不出多大的成绩,真正拉开差距的其实还是语数外三门,尤其是数学。
对于苏苏而言,数学也是她的重中之重,所以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数学上。“我发现一天到晚学数学英语语文,大家的斗志都不是很高,但语文和数学只剩下一次机会,我感觉更有高考的气氛,也更加严肃紧张。”
7月,苏苏拿到了高考成绩,虽有小遗憾,但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然而高考系列的长跑并没有完全结束。
据浙江教育考试院显示,在新高考招生录取方案中,普通类平行录取根据高考总分从高到低,分别按实考人数的一定比例分三段填报专业平行志愿和投档录取,实行“专业+学校”的模式,每一段最多可以填报80个志愿。而之所以这样设置,一是因为这样考生无论选了哪三门选考科目,高校录取率都达到66%,大大降低了学生未被录取的概率。二是确保优秀生源被录取到优质高校。三是避免了出现专业调剂的现象。
然而,所以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没有任何填报志愿经验可以借鉴。苏苏认为以前的高校录取分数线,现在参考价值很小,而且要填80个志愿,实在是一件不小的事情。前前后后大约准备了一个多月,苏苏看了不少资料,也听了不少讲座。
“我知道填报志愿是以专业为主,再选学校,一个专业多个学校,一个学校多个专业,只要我其中一门选考在某所高校所公布选考科目的范围内,我就可以报这个学校。”经过一路艰辛努力,最终苏苏顺利被自己心仪的师范类大学录取。
在新高考的这场声势浩大的变革中,无论是选考,还是最终填报志愿,都给学生和学校带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变革之下,其中还有更多的执行细节有待继续完善。
“虽然新高考曲曲折折,但能成为新高考第一批考生,我觉得很幸运。” 苏苏最后说道。(多知网 郑松武)
(文中主人公苏苏为化名)
下一篇: 禁止普通高中过早让学生确定选考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