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更新时间:2018-03-16 23:15:18 围观:1808
3月16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记者会,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在开场白中,陈宝生说,新时代教育人要答好两个“考题”:一个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个是解决好教育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各种问题,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陈宝生部长具体说了啥?小编带大家看一看。本期推出“大班额”和高校“双一流”建设答问。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大班额”必须坚决消除
光明日报融媒体记者: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抓紧消除城镇“大班额”,教育部也明确,今年要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2020年要基本消除大班额。请问陈部长,实现这一目标具体举措有哪些? 陈宝生: 谢谢你提的问题。“大班额”问题不是简单的一个教室里面放多少桌子、多少板凳、安排多少个人的问题。“大班额”会带来三方面危害:一是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家可以想一想,人一多,心情肯定不好;二是影响教学质量,坐在后排的看不到板书、听不到老师授课的内容;三是有可能带来安全问题。所以,“大班额”必须坚决消除。 2017年在消除大班额方面,我们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给大家报个数,大班额有两类:一类是超大班额,66人以上;另一类是大班额,56人以上。2017年,大班额有36.8万个班,占全部班级的10.1%,这一年我们减少了8.2万个大班额,和上年比下降18.3%,这个幅度是很大的。超大班额,现在全国有86000个班,占全部班级的2.4%。去年一年,超大班额减少了56000个班,下降的比例很大,近40%,这是去年在消除大班额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对这个问题,教育部历来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逐年治理、逐年好转。我们的目标是2018年要基本消除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解决2.4%、86000个的问题。明年解决大班额要取得突破性、决定性进展,到2020年基本消除大班额,就是56人以上的班,解决36.8万个、占比10.1%的问题。 总结这些年的经验,措施是统筹、规范、台账。 统筹,就是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把“城市挤”和“农村弱”统筹起来考虑。“城市挤”这一块核心是增加学位。过去我们建了好多小区,规划中有标准化学校配置,但是欠账很多,没有建。欠账的要补上,要还账,新建的小区必须同步建设标准化学校,千方百计增加学位。“农村弱”这一块,主要是办好教学点、寄宿制学校。把这些办好,提高教学质量,能够稳定一部分生源。这是统筹起来考虑。 规范,就是要规范学校的招生行为、办学行为,科学设置学生的作息时间,搞好中小学免试就近入学改革,同时优质高中招生计划在区域内合理分配。普通学校要“提质稳源”,就是提高质量,稳定生源。 台账,就是要按照各省市县政府设定消除大班额的规划,建立工作台账。按照今年超大班额基本消除、明年大班额取得突破性决定性进展、2020年基本消除大班额这样一个目标,倒排工期,落实责任,建立工作台账。督办,根据台账、根据规划,督促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目标如期实现。 这就是我们要做的工作。这是多年经验的总结。这些措施采取之后,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高校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 在2月初发布的2018泰晤士亚洲大学排名中,中国有101所高校上榜。请问教育部对此怎么看?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推进内涵式发展方面将采取哪些关键举措?此外,请您介绍下对在内地就读的香港学生有何优惠政策和便利措施? 陈宝生: 谢谢你。关于大学排名问题,可以跟你讲三句话: 第一句话,经过这十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发展,中国高校在世界主要排名中位次整体前移,这说明我们高等教育办学的质量和水平已经开始冲刺世界水平,我们办世界水平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已经开始形成。 第二句话,有101所学校在2017年上榜,这表明我们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随着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同向同步同质量提高的,我们走向世界的教育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第三句话,对这些排名和评比,可以参考,但不要在乎,它仅仅是提供了一种观察和分析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可以去寻找差距,但在整体发展上我们要增强自信。 这是我对这些排名的看法。尊敬排名,不唯排名,重在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高等学校。 关于高等教育发展质量问题,我们要办四件事: 一要提升培养能力。学校办得好不好,能力十分重要。因为学校生产的是未来、是人才,为未来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人才培养能力就是学校的生产力。 二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时代需要,信息化时代、全球化时代、新的科技革命的时代,人工智能异军突起,引起各方面高度关注。这要求我们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这样才能培养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 三要优化结构。要调整优化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让高等教育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为未来提供人才,就要紧盯未来;要为市场提供服务,就要紧跟市场需求。这就叫作跟着市场调,盯着未来走,把结构搞优化。 四要改革体制机制。为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各种人才提供体制机制保证。 总之,改革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向改革要动力,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
上一篇: 3+X到3+3,文理是否该分科引发思辨
下一篇: 辽宁:2018年高考调整本科录取批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