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研究院 > 行业观察 > 浙江学考选考:高考科目“混搭”成新潮

浙江学考选考:高考科目“混搭”成新潮

来源:浙江在线  更新时间:2018-04-09 18:23:32 围观:2832

 “莽苍苍兮碧空,暖融融兮春风,愿我少年进进进,修德勤学道自通。”4月7日,春光正好,阳光灿烂,是清明小长假的最后一天,也是浙江今年4月学考选考首日。本次考试,全省共有51.3万名考生参加9门科目考,考生包括高二、高三学生以及其他准备参加高考的考生。

首日完成历史、物理、技术学考选考。8日上午将进行化学、思想政治学考选考,下午进行数学、语文学考。9日上午将进行地理、生物学考选考。记者在杭州多个考点蹲点时发现,今年师生、家长心态上起了不少变化,选考科目选择上也多了“混搭”风格。而这一系列变化,正是源于新高考政策改革。

送考变少

4月选考不热闹

跟去年6月热闹的新高考相比,4月的选考没有掌声,没有旗袍秀,没有励志红色横幅,场面显得有些“冷清”。

今早7时许,杭州第十四中学门口,陆陆续续有考生进入考场,有步行前来的,有骑自行车的,也有父母开车送来的。很多考生独自到校,在校门口候考的家长并不多。

“过去开考前,校门口停满了车,家长陪孩子到门口,还要拍张照再送进去。现在家长都没几个,感觉路况跟平常日子差不多。”在杭十四中门口值班的交警王先生告诉记者,从2013年开始,每年高考他都在这所学校门口疏导交通。过去护校的交警比较多,今年只有3个,“去年6月高考天气热,校门口都有发水的志愿者,现在也没有了。”

第一门历史选考开考后,记者看到十来个身穿红色马甲的送考老师走向附近的餐厅吃早饭。他们来自杭州求是高级中学。“让学生的自主性增强,这是新高考的一种进步。”送考的班主任康老师说,他们班主任年年来送考,如今高考虽然有变化,但大家还比较能适应,送考时嘱咐学生的话跟以前相比差别并不大。

像这样送考场面“遇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一位站在杭州高级中学门口的家长说,现在经常考试,大家习以为常,也不弄旗袍秀了。“孩子早餐就和平时一样,吃牛排、鸡蛋、牛奶,没吃定胜糕,心态放松,一如平常。”现场的轻松氛围,显然跟新高考有多次考试机会有关,“一考定终身”早已成为过去时。

着眼未来

科目“混搭”成新潮

“历史、政治加物理”,“生物、历史加地理”,“地理、政治加物理”,记者发现不少学生选择“混搭”科目。这些以往文理截然分开的科目,现在在考场上却成了不少学生选择的“黄金搭档”。

浙大附中高三年级的罗同学告诉记者,她喜欢政法类学科,将来想成为律师,但自己也比较喜欢物理,因此选考科目是历史、政治和物理。“作为家长,我希望孩子文科和理性思维能够均衡发展。”另一位高三同学的妈妈说,女儿不太喜欢生物,也不擅长技术,所以选择物理。“填报志愿时,文科类学校一般要求考政史,理工类学校一般要求考物理,历史+政治+物理的‘混搭’,会让孩子上大学的选择面更广。”

“有些专业对物理这一科有要求,以后比较好选专业。”在杭十四中,刚出考场的崔同学告诉记者,他选考科目除了物理,其他两门选了地理和政治,这些都是他很感兴趣的科目。

在考点外接孩子的家长钱先生告诉记者,当初帮女儿挑选考科目时,对女儿的各科成绩做数据分析,认为她更擅长政史地纯文科搭配。“这样的科目搭配没有一门理科,将来报专业肯定受限。”钱同学告诉记者,喜欢地理和生物,政治、历史成绩还不错,经过权衡后,选择了生物、历史和地理的“混搭”组合。

考场外,一位家长感慨地说,在新高考改革前,文理是截然分开的,历史、地理加物理的选择是不可能的,是高考改革新政给了孩子们更多的选择,让他们能真正按自己的兴趣来学习。

两次机会

不达理想不罢休

新高考制度下,选考每科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对许多学生来说是达到理想目标的助推器。

“打了收卷子的铃声,女儿才发现答案填错地方,出来哭得稀里哗啦。我就跟她说,那就再冲一次吧。”蒋女士笑着说,相比过去的“一考定终身”,新高考赋予考生两次考试机会,对粗心大意的学生来说,等于是有后悔药吃,的确减轻了压力。

有考得不够理想的,还想再往前冲一冲。杭高一位家长说,女儿各方面成绩优秀,上次最拿手的物理只考了94分,这次选考想弥补缺憾。女儿想进名校学习信息学,因为信息学跟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都有关系,代表先进生产力,能进清华大学最为理想。石先生也秉持同样的想法,儿子选考历史、地理和物理,上次物理和地理考了80多分,不够理想,“希望他这次可以考97分,冲一下浙江大学。”

求是中学高三学生小林也有类似感受。选考生物、化学和技术,之前考过一遍,这次打算把这3门再考一遍。“分数没到100分总还是要冲一冲,考第二遍时复习时间长,提升分数的希望也更大。”小林说。

据了解,从2017级高中学生起,浙江学考选考时间将调整为每年1月和6月,4月的选考不复存在。学生高三起参加选考科目考试,每科有两次考试机会。

上一篇: 上海:关于进一步深化本市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

下一篇: 聚焦山东高考改革:新高考投档不再设专业调剂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