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半月谈 更新时间:2018-10-15 17:22:42 围观:3109
在教育综合改革中,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备受各界关注。今年全国又有多个省份开启高考改革进程。
“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弊病多多,百姓对进行改革期待已久。然而,随着各地高考改革方案出台,一些家长焦虑情绪随之加码:录取中不确定因素增多,高考公平的公平底线能否守住?
模糊地带越多,寻租空间越大
北京新高考改革方案前不久出炉。方案指出,将充分借鉴其他省份的经验,在部分高校探索开展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改革试点。综合评价录取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面试成绩、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进行,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总成绩的60%。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院校范围。
方案一出,争议纷起。有网友的反应简单而直接:高考分数占60%,剩下的40%就靠“拼爹”了。
“考试成绩不少于60%,综合素质评价不高于40%,很可能给权力寻租留下了极大空间。”北京市一名受访家长认为,考试分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水平,加之多次考试作为参考,能避免一些偶然性。然而综合素质评价所占比例之高,且评价标准、评定规则等都缺乏统一要求,操作空间大为增加,很容易引起不公平的猜疑。
另外,北京高考改革新方案中高校自主招生将增加面试环节。有网友说:“面试难免存在歧视,地域、性别、家庭背景,甚至外貌等因素都有影响。”
有专家指出,自主招生出题思维往往受生活方式影响,面试的老师、教授长期生活在城市里,这导致测试方向和农村考生具备的优势不匹配,农村考生不容易脱颖而出。
东北地区一中学副校长介绍说,该校今年有高三毕业生800余人,参与自主招生报名的大概也就是个位数。“主要是自主招生门槛比较高,动辄就要各种学科竞赛获省一等奖。城市学校可以聘优秀教师专门组织学生攻竞赛,我们不具备这样的师资力量。另外,有些自主招生门槛比如发明创造、专利技术什么的,农村学生没有机会和条件参与相关项目。”
对于北京市新高考方案引发的争议,北京市教委发展规划处处长姚林修通过媒体回应:综合评价录取试点,是未来想探索的一种利用综合素质评价从“选分”到“选人”的一个小规模的试点项目。“这部分数量比较小,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要走统一高考录取这一渠道。”
设想很好,但造假太易
高考改革的一项内容,是在录取时加入综合素质评价因素,以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出发点很好,但不少家长担心,如果招生时过于看重综合素质评价,势必会逼着学校和家长纷纷给学生脸上“贴金”。
北京家长陈玉明说:“比如思想道德方面,我假装拾金不昧行不行?学业成就方面,家长帮孩子在某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行不行?社会实践方面,我假装到贫困山区当志愿者行不行?本来想让学生全面发展,搞不好成了全民造假。”
陈玉明的担心不无道理。8月中旬,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刊发题为“九省市高中名校学生论文涉嫌造假”一文,作者查阅高考自主招生录取名额较多的九省市高中名校学生所发表的论文后,发现不少涉嫌抄袭,其中一些学生已借自主招生进入了高校大门。
其实,为了确保高校自主招生公平,每年教育部都会专门发文,要求各地严厉打击自主招生中的证书、发明、专利、论文买卖和造假等违规违纪行为,坚决斩断“利益链条”。对弄虚作假的考生,相关高校和教育部门给予取消其当年自主招生资格和高考资格的严厉处罚。
尽管如此,仍然有社会机构、学校和家长愿意铤而走险,为孩子的前程“添砖加瓦”。
今年3月,为确保高考公平公正,教育部要求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取消原因之一,就是这项制度被“有心人”利用,频频曝出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案例。
有学校发现,凭信息竞赛省级一等奖获推荐保送的学生在高校测试时竟有一半不掌握相关知识,近1/3不敢参加测试;有凭借省级三好学生获保送资格的学生,就读后被人举报其三好学生资格不是在他就读的中学获得的;还有高校对一些保送生跟踪调查发现,这些学生在学科特长、创新能力、组织才能、社团活动等方面并未显示过人之处。
严守公平底线,改革方能走好
采访中,许多家长认为,高考改革是要鼓励孩子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打破“一考定终身”,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断进行改革探索无疑十分必要。但无论怎样改革,都必须守住公平公正的底线。
一名网友说:“规则越简单,越容易透明;规则越是眼花缭乱,越容易藏污纳垢。”有家长甚至提出:“你说咱们还能回到纯‘裸考’的时代不?”这些说法都折射出人们对高考改革的“公平焦虑”。
高考,对一个学生、一个家庭乃至整个国家都至关重要,众多家长的焦虑和质疑,是在高考改革进程中亟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教育界人士建议,首先,鉴于可预见的巨大改变,在改革的同时,理应将人们的关切纳入其中;其次,应该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则,做好顶层设计,考虑地方实际,稳步推进;第三,充分问计于民,激发、吸纳民智才是明智之举,尤其要善于从民众的批评与质疑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