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南日报 更新时间:2018-11-16 14:05:25 围观:1429
1977年12月,中国恢复停滞了11年的高考。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声和标志性事件。从此,中国逐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逐步恢复了公平公正的价值观,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逐步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41年光阴飞逝。高考镌刻着一代代学子的记忆,也镌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砥砺前行的印迹。回访高考制度恢复后的受益者和见证者,回眸41年来高考变革的历程,感受由此带来的个人命运大转折和时代进步的大飞跃。
改变命运的考试
“如果没有高考,我可能是一名木匠。因为我当时就想好了,考不上大学就跟家中叔爷爷学木匠活。”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科院院长邹学校告诉记者。
邹学校是衡阳县桐梓乡界西村人。他至今记得当年的情景。1979年8月,当公社干部告诉他,他考上了大学,很多人竟然不相信。
“当时,我们村非常落后,很多人是文盲。我父母也不识字。此前,村里从未出过大学生。所以,大家得知这个消息,不相信这是真的。”邹学校说。
“高考,完全改变了我的命运。”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邓乐,1977年参加高考时,年仅17岁。
1977年7月,邓乐从湖南师范大学附中毕业,被下放到常德市西洞庭湖农场三分场当知青。“那时,在西洞庭湖农场当知青的湖南师范大学教职工子弟有30多个。当年10月,通过广播、报纸知道恢复高考的消息,我们都非常兴奋。父母从长沙寄了考试复习资料过来。我们白天参加劳动,晚上打着手电筒,就着寝室里微弱的灯光复习。因为白天劳动强度大,晚上复习常常没翻几页书就睡着了。”邓乐回忆。
1977年12月17日,在西洞庭湖农场子弟学校,邓乐和他所在分场的所有知青都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场考试。
“我们考了两天,考了4门功课,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化学(合考)。记得语文试卷有一道5分题,根据拼音写汉字,正确答案是‘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对现在的学生来说,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一道题,但当年难倒了很多考生。我做对了。我还记得,作文题目是《心中有话向党说》。”邓乐说。
包括邓乐在内,湖南当年报考人数达63万人。为了顺利实施这一中断了11年的统一招生考试,湖南省委研究决定,选定株洲市于1977年11月19日至20日两天进行招生文化统考试点,摸索经验。当年12月中旬举行全省统一的招生考试。
1977年12月17日至19日,湖南举行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首次招生统考。考试分文、理两大类,各省单独命题。湖南由省教科所牵头,从省内部分中学、大学抽调了30多名各科教师,历时15天集中命题。全省设有7500个考场,21000多个考室。“当时考场遍布全省城乡的公社乃至大队。”省教育考试院原招生处处长、现湖南省工业职院副院长邓建国回忆。
这一年,湖南报考的63万多人中,录取了1.1万多人,录取率为1.86%,可谓是百里挑一。
不断探索的改革
在湖南某媒体工作的唐小姐,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了,已是高级编辑。回忆当年高考,她连连感叹:“我是典型的文科生,数学比较弱,1991年参加高考。幸运的是,当年高考没有要求考数学,我如愿考上了心仪的学校和专业。”
从1977年恢复高考,41年来,高考招生制度坚持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原则,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在不断改革、发展中前进。从招生计划、录取办法、招生办法、考试办法、高考科目设置、管理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改革。
唐小姐参加1991年高考,就是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的一次探索。41年来,高考科目设置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1977年恢复高考时,因时间太紧,由各省组织命题考试。1978年,全国高考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高考科目设置沿用“文革”前文理分科的办法,文科类考6科、理科类考7科。1985年,上海市率先举行高中毕业会考,随后进行高考科目设置改革试验。1987年,上海实行“3+1”新高考试点,高考分为6个科目组,每组必考语文、数学和外语三科,另外选考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中一科。
1991年,国家教委决定由湖南、云南、海南(简称“三南”)三省在高中毕业会考的基础上进行高考科目设置改革试点。即“4×4”“三南”新高考试点。按照国家教委的试点方案,试点三省1991年的高考设置四个科目组,每组考四科:一组考语文、政治、历史、外语;二组考数学、语文、物理、外语;三组考数学、化学、生物、外语;四组考数学、语文、地理、外语。各科满分均为150分。而唐小姐当年挑选的正是第一组科目的考试。
“三南”试点实行了两年,1993年,国家教委在总结“三南”的“4×4”高考方案和上海的“3+1”方案的试点经验基础上,出台了现在还在施行的“2×5”(二组五科)高考方案。“现在的方案,是在我们湖南参与的‘三南’试点基础上出台的。”邓建国回忆。
在41年高考招生改革的进行中,湖南还有一个亮点,即运用电子计算机管理招生工作。“1982年前,我们都是使用最原始的珠算方法统计考生的单科得分、总分和平均分,进而划出当年各层次、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当时,省、地两级招生办是靠着数以百计的算盘,组织人工拨弄,算出这些分数的。”邓建国回忆。
为减少误差、提高效率,1982年开始,湖南高考评卷工作,开始使用电子计算机合分和统分。几千评阅卷教师用近20天时间阅完的试卷和抄录的分数单,交由十几名电脑操作员录入核对后,一夜之间打印出考生成绩单,提出划线方案表……1990年,为了把计算机管理应用到高考招生工作的各个环节,全面提高效率,省招生办与国防科大紧密配合,组成15人研制小组,历时近3个月,研制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1991年开始,湖南高考全部实行标准化分卷考试,采用机器阅卷,各录取批次全部实行计算机调档。
1991年,在全国标准化考试创新奖评比中,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荣获一等奖!
由窄变宽的独木桥
2018年6月,在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高三学子努力备考之际,长沙市一中国际部高三学生黄蚕,已经开始为大学学习做准备了。年仅17岁的她经过3年的学习,收到了来自美国多所高校的录取通知,9月赴美求学。不仅是她,和她同时毕业的100余名国际部的同学,分赴世界各地十多个国家求学。
41年光阴荏苒,时代在变,高考也在变。从单一的统考,到以统考为主,自主招生,单独招生,对口招生,专升本为辅的多元化选拔模式,从普通文史、理工两类招生,到艺术、体育、招飞、军校、港澳高校招生、国外求学的加入,从1.86%的录取率到86.94%的录取率……湖南学子成才的路越来越多,当年的“独木桥”由窄变宽,变成了终身学习的“立交桥”。
不仅如此,41年来,高考考试时间从7月改为6月,招生制度从定向招生到“双轨制”再到实行“并轨”,考试科目从“文6理7”到“3+2”“3+X”“3+3”, 从取消考生年龄和婚姻限制,到实施“异地高考”,再到面向贫困地区实施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一系列改革举措凸显促进公平的价值取向,让高考制度更加公平合理。
如今,我们又站在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节点上。为了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面,新一轮高考改革提出实行“两依据、一参考”,即招生学校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在科目设置上,普遍实行“3+3”高考新模式,文理不分科,发挥“统考”与“选考”的各自优势,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全国高考改革方案的大框架和总体目标,各省根据实际,制定具体的高考改革方案。
改革未有穷期。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高考如何变革,人们对知识的尊崇、对梦想的追求永远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