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研究院 > 行业观察 > 新高考下的走班制:教师短缺,这道难题怎么解

新高考下的走班制:教师短缺,这道难题怎么解

来源:中国教育报  更新时间:2018-12-20 09:45:25 围观:1242

编者按:2018年,全国又有一批省份开启新高考改革,同时一批原本计划进入新高考改革的省份因为客观条件不成熟而推迟。在新高考背景下,实施选课走班教学成为必然要求,而这将带来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从各方面做好“接轨”准备、认真研究解决走班教学带来的新问题是当务之急。课程周刊本期推出“新高考下的走班制”特刊,从“走出师资困局”“突破硬件制约”“变革课程教学”三个方面进行交流与探讨。

随着高考招生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家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基于选择的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改革正成为我国高中教育的新趋势、新方向,而选课走班是这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普通高中学校适应新改革、探索全面而有个性教育的必然选择。

选课走班实现了学生多样发展,但对传统教学管理带来了冲击,特别是选课走班背景下师资的结构性短缺及相关的评价跟进管理等问题,一度成为困扰浙江等改革先行省份的学校的难题之一。

选课走班为何会造成教师短缺

选课走班改革,造成教师短缺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第一,走班带来的班级数量的增加导致教师“事实”短缺。班级数量的增加可能是所有因素中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以浙江的改革为例,浙江省在2012年实施了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此为节点正式进入基于选择性的教育探索。在2012年前,浙江省普通高中的平均班额在50人左右,随着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配套的“浙江省一级特色示范学校评估”的启动,高中班额数普遍下降至40人以内,在生源相对稳定背景下,大多数普通高中采用增加班级数量来适应改革,而随着7选3改革的实施,部分学科选考班班额不足35人,但班级编排仍然需要保留,这使得班级总数量进一步扩大,达到了2012年之前的1.3倍左右。在班级数量急剧增加的同时,教师编制则保持稳定,并没有跟进的措施,这必然导致普通高中学校教师短缺,这是客观因素。

第二,学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平均性,导致教师“结构”短缺。新高考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无论是7选3的选科,还是一年两次的英语选考都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但在学生选择权得到尊重的同时,教师的学科结构面临新的挑战。在传统大文大理的考试模式下,普通高中理化教师约占20%,生物教师约占14%,政史地教师约占12%,技术教师约占7%,呈现出很明显的理强文弱的局面(浙江的理科生原本约占65%)。随着选科选考的推进,物理、化学等传统理科人数下降,政史地以及技术等学科选择人数增加,根据浙江省2017级学生选择结果,选择最多的生物也只有50.41%的学生,远低于原先65%理科生,而传统政史地的选择学生数多在42%—48%,与改革前相比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学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各学科的平均性使得教师出现结构性短缺。

第三,高中女性教师生二孩意愿较强,导致教师队伍“隐形”短缺。分析浙江省普通高中教师结构,我们发现年龄在40岁以上的教师队伍中,男女比例较为均衡,而新入职教师中女教师比例明显高于男教师,这就在教师数量的稳定方面产生了“隐形”风险。以杭州市某优质高中为例,该校共有女教师128名(教职工总数为222人),在2016年二孩政策放开以来,平均每年有7名“75后”女教师生二孩,预计5年内需请产假人数在70人左右,按此计算,这段时间内学校平均每年缺少教师6—7名。此外,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新高考改革下选科人数剧增的学科中,女教师比例更高,这进一步加剧了这些学科教师短缺的风险,也为学校教学管理的有序推进提出了挑战。

三个层面解决师资短缺的当务之急

针对教师短缺的问题,浙江省各级政府、学校以及相关教师从各个层面探索解决问题之道,提出多种应对措施,主要包括:

从学校层面,同时从开源节流两个维度共同发力。一方面,学校要综合考虑学校的校情和学生生涯规划能力,通过判断未来5—10年本校学生的选科选考情况,有意识地引进紧缺学科的教师,这种引进具有明显的“校本性”。同时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高校、中职、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合作,补充师资的缺口,实现与学科教师的互补。另一方面,学校,特别是校长需要思考如何调动现有的师资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是否通过学科组统筹的方式实现跨年级教学,并在课时安排、绩效奖励等方面向跨年段教师倾斜;是否通过对学校现有资源的分析判断提前告知学生教学班数和选课容量,减少学生选择与教师师资之间的冲突;是否通过组织专业化、规范化的校本培训实现教师一岗多责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从区域层面,需要通盘考虑教师存量,实现教师的自由流动。浙江省正在积极探索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试点工作,促进部分学科教师跨学校、跨学段甚至跨区域的合理流动。例如2018年浙江省就出台了《关于做好2018年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的通知》,在这份文件中,既提出了评奖评优对跨校竞聘教师的倾斜,同时也提出了“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岗位设置原则,确保教师基本利益不动。此外,在改革初期,由于各普通高中短缺的学科教师具有相似性,简单的区域统筹不能满足部分学科教师的需求,因此有个别县区和学校按照高中授课标准从初中遴选一部分优秀教师进入学科教师库,以做应急准备。

从省级层面,应深入思考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因选课走班导致的教师短缺问题。参照国外的教师培养方案,我们认为双师型乃至全科型教师的培养是解决新高考背景下教师短缺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将是未来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为此,浙江省教育厅联合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厅局共同开展“双学科”复合型高中教师培养试点工作,期望“在应届高中毕业生、在职高中教师和高校在校师范生中遴选一批精力充沛、有教授复合学科潜质、品德优良、乐教适教善教的学生和教师,经过专门化的培养,使培养对象掌握两个或两个以上师范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成为能够承担普通高中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目前浙江省的部分师范院校已经从2018年秋季开始,根据现有专业设置基础,在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历史、政治、地理学科专业中,或全部或部分设置辅修第二专业,鼓励在校大二师范生修读第二学科辅修专业,从而解决1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可能出现的教师短缺问题,使得教学管理呈现动态化、柔软化。

对于师资短期问题如何未雨绸缪

高考改革和深化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选课走班下教师短缺问题则只能算是一个“暂时”的困难,随着新时期教育事业的不断完善,该问题将会逐步缓解,直至自然解决,因此目前所尝试的各项措施都只是政府和学校短期或者中期的一种应对,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做法。

与此同时,选课走班背景下教师短缺问题并非仅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它更多的是社会管理的综合问题,因此在跳出教育看教育时,我们需要思考国家或者省市能否出台一些政策措施来提早预防、缓解甚至避免出现教师短缺问题。

一方面,从根本上看,需要对教师编制标准进行调整。目前对于教师编制的管理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按照班师比,即根据行政班数量确定教师数量,这种方式在固定的班级授课制下有较强的实用性,但随着选课走班的推进,教学班数量急剧增加,班师比显然不太适合;二是按照生师比,即根据学生数量确定教师编制,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当前选课走班的需要,但遗憾的是,生师比的比例制定仍然是以传统行政班为标准,以浙江为例,该比例为1∶12.5,这个比例的教师只能满足传统行政班教学,在7选3、选考班级数量增加的背景下,建议相关部门研究新的生师比标准,从而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要。同时政府也需要考虑建立该标准的调整动态机制,为未来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基础。

另一方面,在编制无法增加的背景下,政府管理部门需要考虑购买服务或引入社会力量的思路,即增资不增编。第一,鼓励现有教师多上课,对超过工作量的教师进行补贴,缓解现阶段的教师荒。第二,在短期师资缺乏背景下,政府可以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社会机构和人员参加教学,同样地,政府购买服务的标准和规定也需要制定动态机制和触发机制,某区域达到一定标准后即可触发购买社会服务,并按照国家和省市规定由财政支付相关费用,满足学校运行的同时减轻学校负担。

总体来说,选课走班下教师短缺问题既是改革过程中产生的系统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综合问题,短缺问题的分析和应对需要综合施策,在调动现有资源前提下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要,从而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改革目标得以顺利落实。

(作者: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王小平)

上一篇: 新高考下的走班制:走班教师须练就三项新本领

下一篇: 专访|融会贯通 看百年名校如何践行新高考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