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腾讯微博“教育是这事” 更新时间:2017-08-12 16:35:32 围观:1294
一、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背景与特色
为了进一步让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印发。上海、浙江作为试验区最先进入高中教学新一轮改革。浙江的高考教育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启动的,这一轮浙江高中教学改革中的两大亮点:减少必修增加选修,开发校本选修课,建设特色示范高中,让每所高中都有自己的特色;二是高考科目以英语、语文、数学三科为必考科目,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七科中任选三科参加高考,不再分文理科,增大学生的选择性。
二、浙江高考“七选三”模式下的学科失衡现状
浙江高中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从2014 级学生正式实施,2017年第一批参与改革的考生进入高校招生录取阶段。这一轮试验中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新问题:“七选三”导致了高中物理学科的严重失衡。
1.选学物理的考生断崖式下滑
据初步调查,2016级高中生中在2017年初选考科目时,某所中学近千人中只有7个学生预备选考物理;某省二级特色示范高中学已经证实只有28位学生预备选考物理;某些学校甚至利用行政手段不开设物理班,让学生没有物理可选;某县所有中学只有不到100人预备选考物理。这一切虽然都在动态变化,但是“惧选物理”的情绪由落后地域向发达地域,由二级高中向顶级高中快速传染,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反映了浙江省新高考制度设计导致了严重的物理学科不均衡。
2.选考人数与物理学科内涵及现实需求严重失衡
从现实需求来看,物理是大学理工科的基础,是现代应用技术的基础,是工科学生继续学习的基本保障。从大学公布的专业要求来中,对物理有要求的占了有要求的总专业91%。然而与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估计2016级学生选考物理的人数不会超过总高考人数的10%!这种现实选择比例与大学专业需求比例的严重不对等是选考学科失衡的表现。
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来看,物理学科是科学教育的鼻祖,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与数理逻辑的一门重要学科;得天独厚的深刻哲学内涵与科学内涵,是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一门重要学科,目前的这种学科选择比例与物理在中学课程结构中的地位严重失衡。
3.爱物理的孩子不敢选物理
在这场教育改革中,最受伤的莫过于爱物理,偏理性、数理逻辑好的孩子,这批积极上进的选物理的孩子每天都在焦虑与犹豫中度过。今天是这一批孩子在焦虑、动摇、流失,明天是另一批孩子在焦虑、动摇、流失,这种情绪不断地向顶端传导。
由于选物理的优秀学生可能在赋分时得不到与之水平相对应的分数,一批优秀的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可能会在浙江“七选三”制度下埋没,理性思维好的学生上不了好大学成为可能,这有背于技术创新倡导,有背于实现创新型国家。 “七选三”如果及时干预,任其发展,爱物理,偏理性、数理逻辑好的孩子将受到最大的伤害!
浙江高考试验区“七选三”制度设计造成的这种现状对正在进行的全国全面推行的新高考制度设计是一个警示,各省及全国的制度设计者应当吸取教训,避免相似的情况发生。
三、浙江省“七选三”学科课程失衡的原因分析
导致选考科目严重不均衡是高考“七选三”科目的“伪相对分”的制度设计与顶级大学偏好物理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正是这两个因素导致学生“惧选物理”的情绪快速传染。
1.“伪相对分”的制度设计
浙江“七选三”为了避免不同学科引起分值差异,采用看似公平的相对分,但其设计的赋分制实际上是“伪相对分”。新高考把仅选考了某个学科的考生按考分划成21个等级,再按等级高低从100分到40分进行给分。赋分时采用的是部分人群进行等级划分,最后录取时却在整个高考人群中对比使用。不同的学科对比的人群不一样,选不同学科的考生即使赋分相同,其实际的学习能力与水平也有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与选考人群的总体水平有极大的关系,这种“伪相对分”制度设计类似于“田忌赛马”的原理。
2.“七选三”模式下的“驱赶效应”造成心理恐慌及连锁反应
成绩优秀的学生数理逻辑能力一般较强,将来从事科研与工程技术的意愿更大一些,优生选物理的机率自然大;因为物理学科的学科内涵与及对将来继续学习的重要性,好的大学的大部分工科专业对物理有要求,比如清华大学42个有要求的专业中,31个必须选考物理;浙江大学18个有要求的专业中,7个专业必须要选物理。而一般的大学,由于担心要求太多招不到学生就干脆不要求了,或者要求三门(等于没有要求),比如在浙江还算不错的浙江理工大学,请注意是理工大学,0个专业必须选物理。这就使得优秀考生必选物理,因为优生选了物理,普通的学生即使喜欢物理,也不敢选物理了,因为如果他选了物理,就极有可能是为数理能力强的考生垫底。这就是七选三模式的“驱赶效应”,即优生扎堆物理学科,将大量的考生从物理学科驱赶出去,并引起恐慌心理,造成连锁反应,使选的人越来越少。
最终驱赶效应引起的连锁反应就是导致2014级新高考第一届考生一般的人不敢选物理,2015级新高考第二届较好的考生不敢选物理,2016级新高考就出现了严重的物理学科失衡,最优秀的考生选物理也要怕起来了。如果再发展下去,可以预见这种“驱赶现象”可能会在驱赶完物理之后慢慢走向化学、地理等一些大学专业有要求,而且又比较偏理性及数理推导较强的一些学科。
3.“七选三”模式下的“磁吸效应”致学生扎堆偏易学科
从考生功利的角度出发,每一位考生都要争取自己分数的最大化,田忌赛马的原理大家都懂。从制度的设计来看,是否能得到高的赋分不但要考虑到自己的水平,更要看是要看跟谁比较赋分,所以大家在选择时还要考虑别人怎么选。
一般的同学肯定喜欢选基础起点较低的易学学科,基础稍微好一点的学生认为易学学科中的基础差的学生多,为其垫脚的人多一些,自然也跟着选上了易学学科;优生看到易学学科选择的人多一些,认为得高分的机会大一些,也跟着选上了。因此起点较低的生物、技术,对数理逻辑要求不高的历史、政治科目选的人会更多。各段的人都会拼命地往里挤,选某些易学科目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就产生了一种的磁吸效应。
由于“驱赶效应”与“磁吸效应”的心理作用的共同影响,“七选三”学科一定会越来越不均衡。这样的一种心理效应引起的不敢选与让学生按兴趣选择的初衷有背;学科不平衡偏离了习总书记提出的关于“文理不分科,学生全面发展”的改革初衷。
“驱赶效应”与“磁吸效应”共同作用下的选考比例结构发展趋势
四、让“七选三”制度更完善的几条建议及对全国新高考制度设计启示
1、建议设定“七选三”的“熔断机制”,斩断恐惧心理造成的连锁反应
现在迫在眉睫的问题是破解今年学生“惧选物理”情绪蔓延与传染,让选择回归理性,让学生真正地可以按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建议立即设置并启动“熔断机制”,斩断恐惧心理造成的连锁反应!
“熔断机制”:当某一门学科在选考人数达不到一定要求时,如果考生的采用赋分制的得分低于实际的卷面得分,取学生的卷面得分作为实际高考得分,这种相对分与绝对分相结合的给分机制可以避免赋分制中“伪相对分”的一些弊端。
在人数选择较少时,赋分制已经无法衡量学生的真实水平了,这时如果用绝对分数来代替相对分数就更能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设置“熔断机制”可以在学生选择人数上设置一道防火墙,消除“驱赶效应”的恐惧心理,预防选考人数从底层坍塌传染致顶层,斩断底层“惧选”到顶层“惧选”的连锁反应,有利于各学科选考人数的均衡发展。
从高水平的学生来看,即使某一科没有低层学生选考为其垫底,只要自己的真实水平高,考出实际高分,即使赋分低,最终可以取卷面得分作为反映真实水平的实际高考得分,从而减弱高水平学生找低水平学生垫底的需求。
从学科层次较低的学生来看,他们不用担心自己在赋分制中因为选考某科的强者多、选考人数少而让自己过于处于劣势;当选考人数少时,即使在赋分中处于劣等,只要他的学科真实水平高,也可以用反映其真实水平的卷面得分作为最终得分,从而可以消除恐惧效应,减少了选考中的投机需求。
设立“熔断机制”将从源头上切断了“驱赶效应”产生的连锁反应。只要根据各科的学科内涵特点与高校专业设置的实际需求,合理设置“熔断机制”的临界点,就可以避免各层次学生的选择恐慌及心理焦虑。这样学生可以真正地按照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来选择,将别人怎么选对自己的影响降低到最低,让选择回归纯真,让教育回归纯真。
2、重新审视学科内涵与课程结构的关系
在“七选三”科目设置中,给了学生最大的选择权,是浙江高考制度改革的一个亮点。但是在课程的选择与分数的设置中,七科一律均等,对各学科的学科内涵与学生终生发展的需求考虑不足,对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考虑不足。建议在“七选三”科目中设立科目层次,设定不同的赋分权重,体现高中课程的学科起点与学科内涵。
3、利用好高校专业门类设置调控选考学科结构
在以往的文理科设置制度中理工科的招生人数高于文史类考生,这反应的是一种学科需求,但这一点在七选三制度下通过专业的选考科目设置,没有实现良好的调控。建议在在顶层设计中,通过由教育厅统一设置几大专业门类,不同的专业门类严格限定选考科目的组合,而不是由各高校自主无序设定。在设置选考科目的组合时不是只有一科满足的或者关系,而是必须同时足的并且关系。这样就可以通过各门类的招生人数与专业选考要求来调控高中选考科目的平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七选三更加有序可控,使高中教育课程结构更加趋于均衡与稳定。
4、及时快速处理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
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七选三”带来了制度设计之初没有预想到的学科不均衡问题,从新高考的制度设计到现在,虽然在实践的过程中大家都发现了问题,但都没有进行过实质性的调整。摸着石头过河的教育顶层设计者与高考改革设计者需正视问题,及时快速处理,并发挥社会及学界的共同智慧让高考改革更趋合理。
上一篇: 新高考提供沃土 综合评价催生多元化教与学
下一篇: 高招新政:合并录取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