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研究院 > 行业观察 > 新高考模式下走班选科如何应对,重点把握4个原则

新高考模式下走班选科如何应对,重点把握4个原则

 更新时间:2019-03-21 17:55:22 围观:467

高考进入“自选时代”

2014年9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作为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主要目标。新高考改革下设计的“3+3”模式,赋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可以自主决定科目组合。与学生自主选科相对应,试点地区的高中开始全面推进“走班制”教学和特色化办学。

十九大期间国家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过去的5年是教育改革全面深化的5年。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面,今年上海和浙江试点已经落地,经评估取得成功,至2020年新的高考改革制度全面建立起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上海、浙江等地高考改革实验的推进,走班制教学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从整体上说,现有的走班形式尚无法充分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亦不能充分地满足高考改革的需要。高中学校实施走班制教学,主要面临以下困境:

学生选择的迷茫

新高考实行3+“6选3”的选考模式,这意味着,将有20种不同的组合供学生选择。并且,不同的选科组合直接关系到未来大学专业专业,乃至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面对如此众多选择,学生该如何选择呢?这无疑是近千万面临新高考改革的学生和家长们要面对的一大课题。

有机构对近万名高考生和大学新生调查发现:有10%的高考生对自己所报考的专业“完全不了解”;高达 66%的在校大学生表示如果可能将改变专业。很多高分考生直到高考结束都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什么专业,匆匆选择一个热门的、高薪的专业方向进了名校之门,然后才发现,那并不是自己擅长的和兴趣所在,从而限制了自身能力优势的发挥。

以往在高三毕业时才要经历的填报专业,在国内目前的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高一的学生从一入学就要开始选科,以往的重大人生选择,提前了三年。而大部分的学生和家长对新政下的选科并不熟悉,在面对选择的时候急需科学的、专业的选科指导方案。

学校师资配置的挑战

根据上海、浙江的新高考实施情况来看,20种选科组合也给学校的师资配置带来极大的挑战。假设一所学校有500名高一学生,按照以前的文理分科模式,理科6个班,文科4个班,需要的理化生教师各为2—3名,政史地教师各为2名。

但是按照“6选3”的选考模式来看,学生自主选择,理论上无法料定多少学生选某一学科,可能会出现全部学生选择某一学科,也可能出现没有学生选择某一学科。于是,有的学科教师可能会相对不足,有的学科可能会有老师相对课时量较少。或者有些学科学校有较好的师资,但是有些学科师资力量相对较弱,不如其他学校有竞争力。学校如何面对学生多种选科组合下的师资力量合理优化配置,也是学校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

按照分数来选科的参考性

学生在理化生政史地这6门学科中,到底选择哪3门学科,怎么来确定呢?从理论上来看,“6选3”学生选什么应该是结合学生的兴趣、理想决定。但是从国内的教育现状来看,由于中学阶段缺乏专业的、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老师、家长都缺乏相应的经验,所以大部分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的发展目标,对职业内容基本一无所知,所以根本不知道自己未来想干什么、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

鉴于以往高考填报志愿的的经验,学生选什么,大部分还是通过考试分数确定的。多数教师、家长对学生的建议是选择自己学的好、考的分数高的学科,或者是相对好得分的科目,比如文科的整体难度会小于理科,以往纯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的组合要比纯文科的政治历史地理组合更吃亏,那可能就会较少人选择。或者有些学校有自己的优势学科,比如某个学校是以化学见长,有化学特级教师等,那学校会鼓励更多的学生选化学。因此仅仅从分数去看,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自己学得更好的科目,会选择对手比较弱的科目,会选择优秀老师教的科目。

选科的4个基本原则

经过综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及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的选科经验,在面对选科时,应当遵循以下4项实施原则:

择己所长:在选择考试科目时,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科能力和发展潜能,选择自己擅长的科目和领域,扬长避短,才能充分发挥自我优势。

择己所爱:在选择考试科目时,另一个重要的依据是自己兴趣爱好,只有选出一个自己热爱,又利于发挥的组合,才会全身心地投入,才能达到优化组合目的。

择己所适:在选择考试科目时,只有充分的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和性格偏好,选择符合自己个性特征的领域,才有利于未来长远的发展。

择势所需:在选择考试科目时,还要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社会对于不同人才的需求是一直在变化的,也结合外部环境和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职业只有为社会所需,才会有长久的发展保障。

上一篇: 中青评论:重视文科,更要摆脱文理科的此消彼长

下一篇: “6选3”或“7选3”,高考分数到底如何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