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研究院 > 行业观察 > “6选3”或“7选3”,高考分数到底如何计算?

“6选3”或“7选3”,高考分数到底如何计算?

 更新时间:2019-03-22 14:40:36 围观:1449

选考,实际上是人们对“考生从等级性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3个考试科目”的简称,也就是俗称的“6选3”或“7选3”,考生3门选考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目前除了浙江省是“7选3”之外,其他进行高考改革的上海、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均为“6选3”。

那么高考分数分别是如何计算的呢?我们接下来分别对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的考试赋分情况进行分析。

北京市

考试科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

考试对象:仅限当年本市统一高考的考生参加。

考试时间:每学年组织1次,安排在高三年级第二学期。

考试形式:每门科目等级性考试时间90分钟,卷面满分100分。

考试成绩呈现与使用:

等级性考试成绩以等级呈现,分为五个等级。位次由高到低为A、B、C、D、E。等级根据原始分划定。 成绩当年有效,计入高考总成绩方式另行制定。且不能跨省认定。等级性考试成绩由高到低分为A、B、C、D、E共5等,其中A等占15%,B等占40%,C等占30%,D等占14%,E等不超过1%,各等各级比例按最接近比例确定。等级性考试成绩在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时,每科成绩由5等细化为21级。其中,A1为满分100分,E赋分40分,相邻两级之间的分差均为3分。

天津市

考试科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

考试对象:参加当年高考的学生

考试时间: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末举行。每门科目的等级性考试,学生只能报考一次。

考试形式:采用书面笔试方式,卷面分值均为100分,时间均为60分钟。

考试成绩呈现与使用:

成绩以等级呈现,按照实际参加当次考试学生总数(成绩为零分的学生除外)的相应比例划分等级,位次由高到低分为A、B、C、D、E五等。等级性考试成绩在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时,每门科目成绩由五等细化为A5、A4、A3、A2、A;B5、B4、B3、B2、B; C5、C4、C3、C2、C;D5、D4、D3、D2、D;E共21级,分别占2%、3%、4%、5%、6%;7%、7%、7%、7%、7%;6%、6%、6%、6%、6%;5%、4%、3%、1%、1%;1%。

其中,A 为满分100分,E计40分,相邻两级之间的分差均为3分。 学生自主选择的3门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将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是学生参加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 等级性考试各科目成绩不予跨省认定。

山东省

考试科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

考试对象:参加夏季高考的学生,参加夏季高考的高中阶段其他学校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

考试时间:每个科目只为在校学生提供1次考试机会,时间安排在6月份夏季高考后进行。

考试形式:每科卷面满分分值均为100分,转换为等级分按满分100分计入,等级考试科目总分300分。

考试成绩呈现与使用:

等级考试科目原始成绩从高到低划分为A、B+、B、C+、C、D+、D、E共8个等级。参照正态分布原则,确定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3%、7%、16%、24%、24%、16%、7%、3%。等级考试科目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时,将A至E等级内的考生原始成绩,依照等比例转换法则,分别转换到91-100、81-90、71-80、61-70、51-60、41-50、31-40、21-30八个分数区间,得到考生的等级成绩。

等级考试成绩当年有效。 在外省取得的等级考试科目成绩无效,需在我省重新参加考试。 因休学后复学到下一年级的学生,原等级考试成绩无效,需重新参加考试。

海南省

考试科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

考试对象:报名参加统一高考的普通高中在校生、高中阶段其他学校在校生和社会考生

考试时间:高三下学期6月9日—10日进行,每天安排3个科目的考试。

考试形式:采用书面笔试方式,每科考试时间为90分钟。卷面满分100分。

考试成绩呈现与使用:

成绩以标准分呈现,由省级考试招生机构与统一高考3个科目成绩的标准分合成后作为高等学校录取总成绩。等级性考试成绩应届生当届有效、往届生当年有效。

另外,由于选科直接决定我们考生将来大学专业选择,这里给我们同学几点选科建议。

一: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选考科目。

二:由于不同高校的不同专业对报考学生的考试科目要求也不一样,我们一定要根据自己规划报考的院系和专业要求选择自己的选考科目。

三:大部分情况学生对自身潜能和特质了解并不是很清晰。必要时,请老师和专业人士帮助自己进行分析判断,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选择既符合自身兴趣特长又满足高校专业要求的选考科目。

上一篇: 新高考模式下走班选科如何应对,重点把握4个原则

下一篇: “三新”折射高考改革“温度”